1. 难度:简单 | |
用蒸馏水稀释0.1 mol/L醋酸时,始终保持增大趋势的是 ( ) A.溶液中的c(CH3COO-) B.溶液中的c(H+) C.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D.溶液中的c(OH-)
|
2. 难度:简单 | |
在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无色溶液:Ca2+、H+、Cl-、HSO B.能使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Na+、NH、I-、NO C.NaOH溶液:K+、Fe3+、SO、NO D.=0.1 mol/L的溶液:Na+、K+、SiO、NO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图象能正确地表达可逆反应3A(g)+B(g)2C(g)(△H<0)的是( )
|
4. 难度:简单 | |
把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 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 ①自来水②0.5 mol·L-1盐酸 ③0.5 mol·L-1醋酸 ④0.5 mol·L-1 NH4Cl溶液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放热反应一定是自发进行的反应 B.化学反应的熵变与反应的方向无关 C.焓变小于0而熵变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D.只有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够自动进行的过程才是自发过程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HSO4=Na++H++SO (熔融态) B.NaHCO3=Na++H++CO C.CH3COOHCH3COO-+H+ D.H2CO32H++CO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开启啤酒瓶后,瓶中立刻泛起大量泡沫 B.由H2、I2蒸气、HI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C.向氯水中加CaCO3后,溶液漂白性增强 D.在硫化氢水溶液中加入碱有利于S2-
|
8. 难度:简单 | |
在气体参与的反应中,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同时增大的方法是 ①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②升高温度 ③增大压强 ④移去生成物 ⑤加入催化剂(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②⑤ D.①②③④⑤
|
9. 难度:简单 | |
在密闭容器中A与B反应生成C,速率分别用V(A)V(B)V(C)表示,已知V(A)V(B)V(C)之间有以下关系2 V(B) =3 V(A),3 V(C)=2 V(B)此反应可表示为() A.2A+3B=2C B.A+3B=2C C.3A+B=2C D.A+B=C
|
10. 难度:简单 | |
一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A(g)+2B(g)3C(g)的下列叙述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的是( ) A.C生成的速率和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同时生成3amolC C.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
11. 难度:简单 | |
在密闭容器中的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A(g)+yB(g)z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30mol/L,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x+y<z B.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C.B的转化率降低 D.平衡常数减小
|
12. 难度:简单 | |
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 CH4 (g)+4O2(g)=2CO2(g) +4H2O(l) △H=+890KJ/mol B:CH4 +2 O2=CO2+2H2O △H=-890KJ/mol C:CH4 (g)+2O2(g)=CO2(g) +2H2O(l) △H=-890KJ/mol D: CH4 (g)+O2(g)= CO2(g) +H2O(l) △H=-890KJ/mol
|
13. 难度:简单 | |
已知 (1):H2(g)+ O2(g)=H2O(g) △H1=a KJ/mol (2)2H2(g)+ O2(g)=2H2O(g) △H2=b KJ/mol (3)H2(g)+ O2(g)=H2O(l) △H3=c KJ/mol (4)2H2(g)+ O2(g)=2H2O(l) △H4=d KJ/mol 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a<c<0 B.b>d>0 C.2a=b<0 D.2c=d>0
|
14. 难度:简单 | |
下列溶液一定呈酸性的是( ) A.KW=10-13的溶液 B.含少量OH-的溶液 C.含少量H+的溶液 D.C(H+) >C(OH-)的溶液
|
15. 难度:简单 | |
下列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H4++H2ONH3·H2O+H+ B..CO32-+2H2OH2CO3+2OH- C.CH3COOH+H2OCH3COO-+H3O+ D.CH3COOH+OH-CH3COO-+H2O
|
16.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CH3COOH B.Cl2 C.NH4HCO3 D.SO2
|
17.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C.加入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D.使用催化剂,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
18. 难度:简单 | |
可逆反应H2(g)+I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 A.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H2、I2、HI的浓度相等 D.I2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与H2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相等 |
19. 难度:简单 | |
(10分)25℃时,50mL0.1mol/L醋酸中存在下述平衡: 若分别作如下改变,对上述平衡有何影响? ⑴加入少量冰醋酸,平衡将 ,溶液中c(H+)将 (增大、减小、不变); ⑵加入一定量蒸馏水,平衡将 ,溶液中c(H+)将 (增大、减小、不变) ⑶加入少量0.1mol/L盐酸,平衡将 ,溶液中c(H+)将 (增大、减小、不变) ⑷加入20mL0.10mol/LNaCl,平衡将 ,溶液中c(H+)将 (增大、减小、不变)
|
20. 难度:简单 | |||||||||||||||||||||||||||||||
(10分)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过程。 (1)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碳即可产生水煤气。反应为: C(s)+H2O(g) CO(g)+H2(g) ΔH=+131.3 kJ•mol-1,ΔS=+133.7J•(K•mol) -1 ①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与 有关; ②一定温度下,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下同)。 a.容器中的压强不变 b.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H—O键 c.v正(CO) = v逆(H2O) d.c(CO)=c(H2) (2)将不同量的CO(g)和H2O(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CO(g)+H2O(g) CO2(g)+H2(g),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①实验1中以v(CO2)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 ②该反应的逆反应为 (填“吸”或“放”)热反应 (3)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来生产甲醇。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O2(g)+3H2(g)CH3OH(g)+H2O(g) ,右下图表示该反应进行过程中能量(单位为kJ•mol-1)的变化。在体积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下列措施中能使c (CH3OH)增大的是___________。
a.升高温度 b.充入He(g),使体系压强增大 c.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出来 d.再充入1mol CO2和3mol H2
|
21. 难度:简单 | |
(10分)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催化剂为Cu2O/ZnO):CO(g)+2H2(g) CH3OH(g)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1)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表达式K= ,升高温度,K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500℃,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处于E点的体系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下列有关该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气的浓度减少 b. 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也加快 c. 甲醇的物质的量增加 d. 重新平衡时n(H2)/n(CH3OH)增大 (4)据研究,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为Cu2O,反应体系中含少量CO2有利于维持催化剂Cu2O的量不变,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2. 难度:简单 | |
(8分)向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呈红色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向此溶液中加入AlCl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
23. 难度:简单 | |
(8分)某工厂实验室用CO和H2制备CH3OH,其原理为: CO(g)+2H2(g) CH3OH(g) △H < 0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反应在298K、398K时,化学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 K2(填“>”、“<”、“=”) (2)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v正(H2)=2 v正(CH3OH) B.v正(H2)=v正(CO) C.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3)某温度下,向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H2,浓度分别为1mol/L和2mol/L,达到平衡时CO的浓度为0.6mol/L,试求该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