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化学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2011学年湖北省高三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理综)化学部分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聚乙烯塑料作食品包装袋

    B.SiO2是制备光纤导线的主要材料

    C.用铝锅炒菜比用铁锅好 

    D.用明矾作净水剂除去水中的悬浮物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操    作

A

欲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

滴入KMnO4酸性溶液,看紫红色是否褪去

B

欲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

向混合液中加入浓溴水,充分反应后,过滤

C

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D

确定碳和硅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测同温同浓度Na2CO3和Na2SiO3水溶液的pH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2H和18O所组成的水11g,其中所含的中子数为4NA

B.已知反应: 2NH3+NO+NO2=2N2+3H2O,每生成2molN2转移的电子数目为6NA

C.在0.1mol.L-1的碳酸钾溶液中,阴离子数目大于0.1NA

D.4.6g有机物C2H6O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的C-H键数目一定为0.5 NA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氢键所致

B.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四种离子A+、B2+、C、D2,他们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D2>C>A+ >B2+

C.分子晶体中的每个分子内一定含有共价键

D.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图中五点KW的大小比较:B>C>A=D=E

B.若温度不变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酸可从A点到D点

C.若向水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可从A点到C点

D.在B点时,将pH=2的硫酸与pH=10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中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一定体积的N2、O2、CO2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后,同温同压下体积变为原来的0.75倍,原混合气体中N2、O2、CO2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为

A. 1∶1∶2     B.4∶3∶5      C.1∶2∶1       D.6∶7∶14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说明: 6ec8aac122bd4f6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分子式为:C10H8O6

    B.分子中最多有9个碳原子共平面

    C.1 mol该有机物分别与足量NaOH溶液、NaHCO3溶液完全反应,消耗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1 mol

    D.该有机物可发生取代反应、还原反应,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恒压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X和5 mol Y,发生反应:X(g)+3Y(g)说明: 6ec8aac122bd4f6e2Z(g),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X的转化率α(X)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 该反应正反应吸热

B.达到平衡后,其它条件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达到平衡后,其它条件不变,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Z的体积分数也减小

D.在T2 ℃ 时,若开始加入1 mol X 、3 mol Y和2 mol Z,达到平衡后α(X)>0.25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现有A、B、C、D、E、F六种物质的溶液,分别为NH3·H2O、NaHSO4、AlCl3、AgNO3、NaAlO2、NaOH中的一种,已知:

  ①将A溶液逐滴滴加到B溶液中至过量,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

  ②将C溶液逐滴滴加到D溶液中至过量,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

  ③将E溶液逐滴滴加到F溶液中至过量,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

  ④在①和③的反应中出现的沉淀是同一种物质;

  ⑤A、D、F三种溶液呈酸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化学式:A         ;D          ;E         

(2)过量A溶液与B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将C溶液逐滴滴加到F溶液中至过量,此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若A、C的混合溶液呈中性,则该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现向含6 mol KI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KBrO3溶液,整个过程中含碘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所加入KBrO3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①BrO3+6I+6H+=3I2+Br+3H2O;

②2BrO3+I2 = 2IO3 + Br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点时,KI反应完全,则消耗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还原产物是            

(2)b→c过程中只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写出该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3)由反应②有同学由此得出氧化性:I2>Br2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4)含6 mol KI的硫酸溶液所能消耗n(KBrO3)的最大值

          

(5)加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现以电解法制备碘酸钾,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将一定量的碘溶于过量氢氧化钾溶液,发生反应:3I2+6KOH=5KI+KIO3+3H2O,将该溶液加入阳极区,另将氢氧化钾溶液加入阴极区,开始电解。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阴极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三、实验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某学生为探究钠与CO2的反应,利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已知PdCl2能被CO还原得到黑色的Pd)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请将上图各装置连接完整

                                                             

(2)装置②制备CO2时具有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功能。简述该装置随关随停的理由

                                                                     

(3)若用稀盐酸与CaCO3反应制备CO2,在加稀盐酸时,发现CaCO3与稀盐酸不能接触,而稀盐酸又不够了,为使反应能顺利进行,可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              

A.NaNO3溶液      B.CCl4       C.苯     D.稀硝酸

(4)检查装置气密性并装好药品后,点燃酒精灯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当观察到                                        现象时才点燃酒精灯。此步操作的目的是                                             

(5)反应过程中CO2足量,假如反应过程中有下列两种情况,分别写出两种情况下钠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装置⑤PdCl2溶液中观察到有黑色沉淀,装置①中固体成分只有一种,且向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 装置①中钠的质量为0.46g,充分反应后,将装置①中的固体加入到足量稀盐酸中产生224mL(标准状况)CO2气体,且溶液中还有固体残留。                        

 

四、填空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芳香族化合物A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已知C的结构简式为说明: 6ec8aac122bd4f6e,F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结构简式:A                    ;F                       

(2)请写出B→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检验B中官能团的实验方法是

                                                                        

(4)若有机物G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与有机物B互为同系物的G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任写一种符合此条件的G的结构简式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