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化学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2012学年广东省连州市高三12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漂白精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B.利用高纯硅的半导体性能,可以制成光电池

C.NO、NO2是大气污染物,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D. HCl、NH3、BaSO4都是电解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设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4molHCl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混合加热,产生NA个Cl2

B.氧气和臭氧组成的4.8g混合气体中含有0.3 NA个氧原子

C.标准状况下,2.24L SO3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1NA

D.1mol 硫酸氢钠溶液中含有阳离子数为NA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NO2通入FeSO4溶液中           B.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溶液中

C.一充满NO2试管倒扣在水中       D.CO2通入CaCl2溶液中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做法中用到物质氧化性的是(  )

A.氮气作为填充气                B.纯碱除去油污

C.双氧水消毒                    D.SO2作为一些纸张的漂白剂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H4HCO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  NH4+ +OH- =NH3↑+ H2­O

B.过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        ClO+CO2+H2O = HCO3+HClO

C.向Na2CO3溶液中加入过量CH3COOH溶液   CO32+2H = CO2↑+H2O

D.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NaHSO3溶液   2HSO3+Ba2+2OH= BaSO3↓+SO32+2H2O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O32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D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色

浓氨水呈碱性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操作或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6ec8aac122bd4f6e

A. 实验I: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褪去

B.实验Ⅱ :烧杯中先后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

C. 实验III:放置一段时间后,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D.实验Ⅳ: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5℃下,0.1mol/L的Na2S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溶液的pH降低  

B.加入NaOH固体,溶液中的c(Na)、c(S2)均增大

C.c(Na)>c(S2)> c(OH) > c(H

D.2c(Na)=c(S2)+ c(HS)+ c(H2S)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6分) 咖啡酸,存在于许多中药中,如野胡萝卜、光叶水苏、荞麦、木半夏等。咖啡酸有止血作用,特别对内脏的止血效果较好。

6ec8aac122bd4f6e

(1)咖啡酸的化学式是           ,咖啡酸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

(2)咖啡酸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下列关于咖啡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咖啡酸只与1mol溴反应

B.咖啡酸有一种同分异构体的苯环上连4个羟基

C.咖啡酸的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显血红色

D.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溴水检验咖啡酸分子中所含的碳碳双键

(4)写出1分子咖啡酸与2分子CH3COCl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酯的方程式          

(5)A是咖啡酸的一种同分异构体,A中苯环上的取代基仅1个,1molA能与2molNaHCO3反应,A的结构简式为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6分)工业上需要利用一批回收的含铜废料制造胆矾(CuSO4·5H2O)。该废料中各种成份含量如下:Cu和CuO约占87%,其它为Mg、Al、Fe、Si及其氧化物,还有少量的难溶物质。工艺流程为:

6ec8aac122bd4f6e

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如下表:

沉淀物

Al(OH)3

Fe(OH)3

Cu(OH)2

Mg(OH)2

Fe(OH)2

pH

5.2

3.1

6.7

9.4

9.7

回答:

(1)步骤①中为什么要将含铜废料研磨成粉状?

                                                                  

(2)步骤②中的离子方程式(写出2个即可):

                                                                   

步骤⑤中H2O2参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步骤⑥中调节溶液pH时适宜的物质是                (填序号);

A.NaOH     B.氨水    C.Cu2(OH)2CO3    D.Cu(OH)2      E.MgCO3

步骤⑥中滤渣成份的化学式                             

(4)步骤⑦中用硫酸调节pH=2~3的原因是                                    

步骤⑧的分离方法是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6分) 氮化硅(Si3N4)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它可由SiO2与过量焦炭在1300-1700oC的氮气流中反应制得3SiO2(s)+6C(s)+2N2(g)6ec8aac122bd4f6e Si3N4(s)+6CO(g)

(1)上述反应氧化剂是                 ,已知该反应每转移1mole,放出132.6kJ的热量,该方程式的∆H =                 

(2)能判断该反应(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焦炭的质量不再变化               B.N2 和CO速率之比为1:3

C.生成6molCO同时消耗1mol Si3N4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3)下列措施中可以促进平衡右移的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压强    C.加入更多的SiO2    D.充入N2

(4)该反应的温度控制在1300-1700oC的原因是             

(5)某温度下,测得该反应中N2和CO各个时刻的浓度如下,求0—20 min内N2的平均反应速率            ,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N2浓度/mol·L-1

4.00

3.70

3.50

3.36

3.26

3.18

3.10

3.00

3.00

3.00

CO浓度/mol·L-1

0.00

0.90

1.50

1.92

2.22

2.46

2.70

 

 

 

 

四、实验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作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利用Fe粉与稀HNO3制备Fe(NO3)3溶液的方法,最佳的是     

a.把过量的铁粉与稀HNO3 反应         

b.把铁粉与过量的稀HNO3 反应

c.先把铁粉灼烧,再溶解于稀HNO3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为了验证假设1,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检验Fe2+。检验Fe2+的方法:      ,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甲同学检验出Fe2+,验证了假设1的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写出在酸性条件下NO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并帮乙同学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乙同学放弃了检验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的方法)。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测定上述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pH值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