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用 高能原子轰击 的靶子,使锌核与铅核熔合,生成一个 112 号元素原子的同时向外释放出一个中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此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 B. 112 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27 C. 科学家合成的 112 号元素的原子的中子数为 165 D. 112 号元素属于第七周期元素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F-的结构示意图: B.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C.CCl4的电子式: 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A.Cl2 B.NH4Cl C.C2H6 D.KOH
|
4. 难度:困难 | |
有关碱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沸点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升高 B. 周期表第一列是第ⅠA 族元素,又称碱金属元素 C. 金属锂常用于制造锂电池,这跟它还原性强、密度小有关 D. 金属锂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 Li2O2
|
5. 难度:中等 | |
X、Y、Z均是短周期元素,X、Y处于同一周期,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X2-和Z- , Y+和Z-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Z>X>Y B. 氢化物的稳定性:Z>X C. 离子半径:X2->Y+>Z- D. 原子序数:X>Y>Z
|
6. 难度:中等 | |
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结构不同的单质。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能量。据此,试判断在100kPa压强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金刚石比石墨石稳定 C.1mol石墨比1mol金刚石的总能量高 D.1mol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石墨比金刚石多
|
7. 难度:中等 | |
某电池总反应为 2Fe3++Cu=2Fe2++Cu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A. 电极材料 Fe、Cu,电解质溶液 FeCl3 溶液 B. 电极材料石墨、Cu,电解质溶液 Fe2(SO4)3 溶液 C. 电极材料 Pt、Cu,电解质溶液 FeCl3 溶液 D. 电极材料 Ag、Cu,电解质溶液 Fe2(SO4)3 溶液
|
8.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装置,电流表G发生偏转,同时X极逐渐变粗,Y极逐渐变细,Z是电解质溶液,则X、Y、Z应是下列各组中的 A.X是Zn,Y是Cu,Z为稀H2SO4 B.X是Cu,Y是Zn,Z为稀H2SO4 C.X是Fe,Y是Ag,Z为稀AgNO3溶液 D.X是Ag,Y是Fe,Z为稀AgNO3溶液
|
9. 难度:简单 | |
对于化学反应3W(s)+2X(g)=4Y(g)+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 A.v(W)=3v(Z) B.2v(X)=3v(Z) C.2v(X)=v(Y) D.2v(W)=3v(X)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中属于同系物的是 ①CH3CH2C1 ②CH2=CHCl ③CH3CH2CH2C1 ④CH2ClCH2Cl ⑤CH3CH2CH2CH3 ⑥CH3CH(CH3)2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⑤⑥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取代反应,后者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物;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 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环己烷 C. 苯滴入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并水浴加热;乙烯与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醇 D. 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乙烯使溴水褪色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化合物的一氯代物的数目大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CH3CH2CH2CH2CH2CH3 ②(CH3)2CHCH(CH3)2 ③(CH3)3CCH2CH3 ④(CH3)3CC(CH3)3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
13. 难度:简单 | |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可以指导人们进行规律性的推测和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若X+和Y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X>Y B. 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能找到半导体的元素 C. Cs和Ba分别位于第六周期IA和IIA族,碱性:CsOH>Ba(OH)2 D. 由水溶液的酸性:HCl>H2S,可推断出元素的非金属性:Cl>S
|
14. 难度:中等 | |
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3Zn+2K2FeO4+8H2O3Zn(OH)2+2Fe(OH)3+4KOH,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B. 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 K2FeO4被氧化 C. 放电时正极反应为:Zn﹣2e-+2OH-═Zn(OH)2 D. 该原电池,Zn作正极,可用石墨等作负极
|
15. 难度:中等 | |
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固定体积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 • 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 • (L • s)-1 B.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1.4 mol • L-1 C.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D.2 s时物质A的体积分数为
|
16. 难度:困难 | |
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后的产物为CO、CO2和水蒸气,此混合气体质量为99.2 g,当其缓慢经过无水CaCl2时,CaCl2增重50.4g。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为( ) A. 13.2 g B. 22.4g C. 24.4g D. 26.4g
|
17. 难度:困难 | |
根据提供条件推断元素,并按要求填空: (1)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其价电子数为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__,其单质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Y、Z、W这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①NH4NO3 ②NaF ③CO2 ④K2O2 ⑤NaOH ⑥CH4 只含有极性键的是________,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填序号)
|
18. 难度:中等 | |||||||||
(1)从能量的变化和反应的快慢等角度研究反应:2H2 + O2 = 2H2O。 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_。(填“A”或“B”) 从断键和成键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
则生成1mol水可以放出热量 _____kJ (2)以下反应:①木炭与水制备水煤气 ②氯酸钾分解 ③炸药爆炸 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 ⑥ Ba(OH)2·8H2O与NH4Cl ⑦气态水液化,属于放热反应的有: 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写出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19. 难度:困难 | |||||
原电池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 (1)某兴趣小组为研究原电池原理,设计如图A装置。
①a和b不连接时,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和b用导线连接,Cu极为原电池________极(填“正”或“负”),该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论a和b是否连接,Zn片均被腐蚀,若转移了0.2 mol电子, 则理论上Zn片质量减轻________g。 (2)如图是甲烷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B,回答下列问题: ①电池的负极是________(填“a”或“b”)电极,该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pH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20. 难度:中等 | |
(普通班做) 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从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 ;平衡时,Y的浓度为 ; (3)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填标号) ; A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B X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C容器内气体原子总数不再发生变化 D相同时间内消耗2n mol的Z的同时消耗n mol的Y E. 相同时间内消耗n mol的Y的同时消耗3n mol的X
|
21. 难度:中等 | |||||
(平行班做)下表是有机物A、B的有关信息。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在一定条件下,A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A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生成分子C,C在分子组成和结构上相似的有机物有一大类(俗称“同系物”),它们均符合通式CnH2n+2。当n=_____ 时,这类有机物开始出现同分异构体。 (4)B具有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无色无味液体 ②有毒 ③不溶于水 ④密度比水大 ⑤与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反应使之退色 ⑥任何条件下不与氢气反应 (5)写出在浓硫酸作用下,B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