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苯中不存在碳碳单键与碳碳双键的交替结构,下列说法可以作为证据的是 ① 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② 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③ 苯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④ 经测定,邻二甲苯只有一种结构 ⑤ 经测定,苯环上碳碳键的键长相等,都是1.40×10-10m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⑤
|
2. 难度:中等 | |
已知二氧化硒是一种氧化剂,它可有Se+2H2SO4(浓)═2SO2↑+SeO2+2H2O制取,又知离子方程式aSeO2+bSO2+cH2O═aSe+bX+dY;则关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1:1 B.Y为OH- C.氧化性为:SeO2>H2SO4(浓) D.若每生成0.2 mol X,则该反应转移0.4NA个电子
|
3. 难度:中等 | |
有一种锂电池,用金属锂和石墨作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是由四氯化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酰氯(SOCl2)中形成的,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8Li+3SOCl2═6LiCl+Li2SO3+2S,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金属锂作电池的负极,石墨作电池的正极 B.电解质溶液中不能混入水,必须与空气隔绝 C.电池工作过程中,亚硫酰氯(SOCl2)被还原为Li2SO3 D.电池工作过程中,金属锂提供的电子与正极区析出的硫物质的量之比为4:1
|
4. 难度:中等 | |
有硫酸镁溶液500 mL,它的密度是1.20 g·cm-3,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是4.8%,则有关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4.0% B.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2.4 mol/L C.溶质和溶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40 D.硫酸根离子的质量分数是19.2%
|
5. 难度:中等 | |
有一种燃料电池,所用燃料为H2和空气,电解质为熔融的K2CO3.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H2+O2═2H2O,负极反应为H2+CO32--2e-═H2O+CO2。该电池放电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正极反应为2CO2+O2+4e-═2CO32- B.CO32-向正极移动 C.电子由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D.电池中CO32-的物质的量将逐渐减少
|
6. 难度:中等 | |
向含n mol AlCl3的溶液中加入m mol NaOH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部分溶解,则生成Al(OH)3沉淀的物质的量是( ) A.(4n-m)mol B.(4m-n)mol C.(n-3m)mol D.(3m-n)mol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0.1mol/L的是( ) A. 将0.1mol氨气充分溶解在1L水中 B. 将10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与990g水混合 C. 将8g三氧化硫溶于水并配成1L溶液 D. 将0.1mol氧化钾溶于水并配成1L溶液
|
8. 难度:中等 | |
Cu2S是火法炼铜的重要原料之一,如图是由Cu2S冶炼铜及制取CuSO4·5H2O的流程图。 Cu2SCuCu2O、CuOAB胆矾 (1)Cu2S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___,火法炼铜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向Cu2O、CuO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得到的体系A中溶液呈蓝色,且有红色物质生成,请写出生成红色物质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3)若将A中红色物质反应掉,操作Ⅰ中加入的试剂最好是___(填字母序号)。 A.适量的NaNO3 B.适量的HNO3 C.适量的H2O2 (4)若B溶液的体积为0.2L,电解B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由2变为1(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此时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 (5)取5.0g胆矾样品逐渐升高温度使其分解,分解过程的热重曲线如图所示。通过计算确定258℃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e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计算过程略去)。
|
9. 难度:困难 | |
甲烷作为一种新能源在化学领域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炉冶铁过程中,甲烷在催化反应室中产生水煤气(CO和H2)还原氧化铁,有关反应为:CH4(g)+CO2(g)===2CO(g)+2H2(g) ΔH=260 kJ·mol-1 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1。 则CH4与O2反应生成CO和H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下图所示,装置Ⅰ为甲烷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通过装置Ⅱ实现铁棒上镀铜。 ①a处应通入________(填“CH4”或“O2”),b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镀结束后,装置Ⅰ中溶液的pH________(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装置Ⅱ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 ③电镀结束后,装置Ⅰ溶液中的阴离子除了OH-以外还含有________(忽略水解)。 ④在此过程中若完全反应,装置Ⅱ中阴极质量变化12.8 g,则装置Ⅰ中理论上消耗甲烷________L(标准状况下)。
|
10. 难度:困难 | |
某混合物浆液含Al(OH)3、MnO2和少量Na2CrO4。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2),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回答Ⅰ和Ⅱ中的问题。 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利用(流程图中的部分分离操作和反应条件未标明) (1)反应①所加试剂NaOH的电子式为_________,B→C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__,C→Al的制备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探究反应②发生的条件。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由此判断影响该反应有效进行的因素有(填序号)___________。 a.温度 b.Cl-的浓度 c.溶液的酸度 (3)0.1 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Ⅱ.含铬元素溶液的分离和利用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42-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___________(写化学式)。
|
11.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工业上制取纯硅的一种方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各元素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1)在上述生产过程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有____(填反应代号); (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 (3)化合物W的用途很广,通常可用作建筑工业和造纸工业的黏合剂,可作肥皂的填充剂,是天然水的软化剂。将石英砂和纯碱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至1 373~1 623 K反应,生成化合物W,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 (4)A、B、C三种气体在“节能减排”中作为减排目标的一种气体是___(填化学式);分别通入W溶液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气体是___(填化学式); (5)工业上合成氨的原料H2的制法是先把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水煤气,再提纯水煤气得到纯净的H2,提纯水煤气得到纯净的H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
12. 难度:中等 | |
(题文)8−羟基喹啉被广泛用作金属离子的络合剂和萃取剂,也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下图是8−羟基喹啉的合成路线。 已知:i. ii.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2个羟基的分子不稳定。 (1)按官能团分类,A的类别是__________。 (2)A→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C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 (4)C→D所需的试剂a是__________。 (5)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6)F→G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7)将下列K→L的流程图补充完整:____________ (8)合成8−羟基喹啉时,L发生了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反应时还生成了水,则L与G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
|
13. 难度:中等 | |||||||||||||
[2016·新课标I]锗(Ge)是典型的半导体元素,在电子、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G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2)Ge与C是同族元素,C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双键、叁键,但Ge原子之间难以形成双键或叁键。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锗卤化物的熔点和沸点,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催化还原CO2制备CH4反应中,带状纳米Zn2GeO4是该反应的良好催化剂。Zn、Ge、O电负性由大至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Ge单晶具有金刚石型结构,其中Ge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___,微粒之间存在的作用力是_______________。 (6)晶胞有两个基本要素: ①原子坐标参数,表示晶胞内部各原子的相对位置。如图为Ge单晶的晶胞,其中原子坐标参数A为(0,0,0);B为(,0,);C为(,,0)。则D原子的坐标参数为_______________。 ②晶胞参数,描述晶胞的大小和形状。已知Ge单晶的晶胞参数a=565.76 pm,其密度为_____g·cm−3(列出计算式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