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HC1的电子式: B.CO2的比例模型: C.乙酸的分子式:CH3COOH D.甲烷的实验式为CH4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组微粒或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A. 白磷和红磷 B. K和K+ C. 13C和C60 D. 12C和14C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气体中,无色无味的是 A.SO2 B.NO2 C.Cl2 D.N2
|
4. 难度:简单 | |
在光照条件下,纳米TiO2能将甲醛催化氧化成二铖化碳和水。经10小时(h)催化氧化后,某密闭空间内甲醛的浓度从2.0×10-7mol/L降到1.0×10-7mol/L,则甲醛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A. 4.0×10-8mol/(L·h) B. 3.0×10-8mol/(L·h) C. 2.0×10-8mol/(L·h) D. 1.0×10-8mol/(L·h)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2、O3互为同素异形体 B.、、互为同系物 C.正丁烷、异丁烷互为同系物 D.金刚石、石墨互为同分异构体
|
6. 难度:简单 | |
如果不小心在食用油中混入部分水,请你选用下列最简便的方法对油水混合物进行分离 A. B. C. D.
|
7. 难度:中等 | |
焰色实验中Na的火焰颜色是( ) A.红色 B.绿色 C.黄色 D.蓝色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酸中 B.点燃氢气前,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C.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对着人 D.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和溶液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是( ) A.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有白烟生成 B.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 C.将NO2通入水中,气体由红棕色逐渐转变为无色 D.向Fe2 (SO4)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黄铜 B.硬铝 C.不锈钢 D.金刚石
|
11. 难度:中等 | |
Cu—Zn稀硫酸组成原电池装置,当导线中有0.5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两极的变化是 ①锌极反应:Zn-2e-=Zn2+,锌片上产生0.25mol的H2 ②铜极反应:2H++2e-=H2↑,锌片溶解16.25g ③电流由铜极经导线流向锌极 ④溶液中SO42-移向铜极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
12. 难度:简单 | |
下列图示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A. B. C. D.
|
13. 难度:简单 | |
下列自然现象与化学变化无关的是 A. 雷雨肥庄稼 B. 植物光合作用 C. 形成臭氧层空洞 D. 冰雪消融
|
14. 难度:简单 | |
不是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 都比较稳定,密封放置不产生沉淀 B. 都有丁达尔效应 C. 加入少量NaOH溶液都可产生沉淀 D. 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
|
15.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尔是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B.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C.标准状况下,22.4L水的物质的量是1mol D.1mol氧气的质量是16g
|
16. 难度:简单 | |
以下物质的主要成分不是SiO2的是( ) A.石英坩埚 B.光导纤维 C.水晶 D.干冰
|
17. 难度:简单 | |
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O(g)+CO(g)⇌CO2(g)+H2(g)。当H2O、CO、CO2、H2的浓度不再变化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B.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等于零 C.H2O和CO全部转化为CO2和H2 D.H2O、CO、CO2、H2的浓度一定相等
|
18. 难度:简单 | |
可用来鉴别苏打(Na2CO3)和小苏打(NaHCO3)两种白色固体的方法是( ) A.分别取少量固体加入到水中,观察二者是否可溶 B.分别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后,加入石灰水,观察有无沉淀 C.分别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后,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有无沉淀 D.分别取少量固体滴加足量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体
|
19. 难度:中等 | |
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大量的有机物 B.碳原子能与其它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且碳原子间也相互成键 C.有机物除了含碳元素外,还含其他多种元素 D.有机物分子结构十分复杂
|
20. 难度:简单 | |
能通过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 A. 苯 B. 氯化铁 C. 乙烷 D. 乙烯
|
21.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为制取乙酸乙酯,在试管a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下图所示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1)试管b中盛放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完成后,试管b的页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产生。若分离该液体混合物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3)乙醇和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4)在制取乙酸乙酯中,有关浓硫酸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 A.催化剂 B.吸水剂 C.脱水剂 D.提高反应速率 (5)试管b中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6)乙酸在酯化反应中断键方式是在的__________处。
|
22. 难度:中等 | |||||||||||||||||||||
“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子漂浮物,颗粒很小(直径小于10-7m),不易沉降(可漂浮数小时甚至数年),它与空气中SO2、O2接触时,SO2部分转化为SO3,使空气中酸度增加形成酸雨。 (1)下列关于S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 A.SO2既可以做氧化剂,也可以做还原剂 B.SO2不是大汽污染物 C.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出的尾气 D.SO2具有漂白性,因而可以使石蕊溶液褪色 (2)下列反应中,SO2表现了还原性的是_______; A.SO2+H2O⇌H2SO3 B.SO2+2NaOH=Na2CO3+H2O C.2SO2+O2 2SO3 D.SO2+CaO=CaSO3 (3)不能鉴别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试剂是________; A.品红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溴水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4)下列哪种危害不是酸雨导致的_______; A.造成洪涝灾害 B.腐蚀建筑物 C.恶化人类环境 D.导致树木枯萎 (5)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_______;
(6)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下列的哪些措施___________。 ①少用煤做燃料 ②把工厂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 ④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采用清洁燃料,如天然气等 ⑤开发新能源
|
23. 难度:简单 | |
钠和铝是两种重要的金属。请根据钠与铝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2)钠在自然界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 (3)相同质量的钠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产生的氢气最多_________; A.放在水中 B.放在足量盐酸中 C.放在足量CuSO4溶液中 D.用刺有小孔的铝箔包好放入足量水中 (4)铝分别与足量的NaOH溶液和盐酸反应,若两个反应在相同状况下放出等量的气体,则反应中消耗的NaOH和HCl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 (5)常温下铝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6)将铝片投入到下列溶液中,铝片不溶解的是______ A.NaOH溶液 B. NaCl溶液 C. H2SO4溶液 D.HCl溶液
|
24. 难度:简单 | |||||||||||||||||||||||||||||||||||||
下表列出了①~⑥六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可以形成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元素是_________ (填序号); (2)元素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__; (3)元素⑤和④元素形成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4)②、③、④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___; (5)元素④和⑥元素形成的氢化物,其稳定性强弱顺序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6)①元素、③元素和④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化合物(填化合物类型);
|
25. 难度:中等 | |
化学能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的是___________; A.氢气球发生爆炸 B.向污染的河水中投放生石灰 C. D. (2)反应C(石墨)⇌C(金刚石)正向反应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②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③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④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3)已知断开1 molH2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 molCl2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而形成1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要释放431kJ的能量,则1mol氢气与1mol氯气反应时能量变化为_______; (4)下列过程能实现热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是___________; A.燃料电池 B.火力发电 C.铝热焊接 D.煅烧石灰石 (5)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______; A.氢气 B.煤炭 C.天然气 D.石油 (6)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 B.会产生新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 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