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需要冷藏保存 B.医用酒精灭杀新冠病毒是利用其氧化性 C.新冠病毒由 C、H、O三种元素组成 D.为增强“84”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可加入过量盐酸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Cl-的结构示意图: B.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C.原子核内有 20 个中子的氯原子:Cl D.C的电子式:
|
3. 难度:困难 | |
下列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A.CaCO3CaO + CO2↑ B.2CH3CH2OH + O22CH3CHO+ 2H2O C.2NH4Cl+ Ba(OH)2 = BaCl2+ 2NH3• H2O D.2Na+2H2O =2NaOH + H2↑
|
4. 难度:中等 |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22.4L氮气的分子数大于 NA B.56 g铁片投入足量浓 H2SO4 中生成NA个SO2分子 C.标准状况下,22.4 L CH3Cl 中含有的H 原子数目为3 NA D.l mol 的羟基与1 mol 的氢氧根离子所含电子数均为9 NA
|
5. 难度:困难 | |
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稀硫酸除去硫酸钠溶液中少量的硫代硫酸钠:Na2S2O3+2H++ SO2↑+S↓+2Na+ + H2O B.氢氧化亚铁暴露于空气中会变色:4Fe(OH)2 + O2 + 2H2O= 4Fe(OH)3 C.将少量的 SO2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SO2 +H2O+ 2ClO- = SO+ 2HC1O D.草酸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MnO+ 16H++ 5 C2O= 2Mn2+ + 10CO2↑+ 8H2O
|
6. 难度:中等 | |
T°C时,在某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SO2(g) +2CO(g) 2CO2 (g)+ S(l)△H < 0;下列情况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B.容器内压强不变 C.v(CO)生成= v(CO2)消耗 D.S的质量不再改变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是纯净物 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C.NH4Cl、HCl 中均含共价键, 二者均为共价化合物 D.核能、水能属于一次能源,水煤气、电能属于二次能源
|
8. 难度:简单 | |
压缩天然气汽车以天然气代替汽车用油,具有价格低、污染少、安全等优点。未经处理的天然气含有H2S,直接使用会造成大气污染,T.F菌在酸性溶液中可实现天然气的催化脱硫,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e2(SO4)3可以视为该脱硫过程中的催化剂 B.该脱硫过程的总反应为:2H2S+O2=2S+2H2O C.该脱硫过程不能在高温下进行 D.该脱硫过程是将H2S转化为FeSO4
|
9. 难度:中等 | |
在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 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无色溶液中:K+、Cu2+ 、NO、Cl- B.常温下,=0.1的溶液中:Na+、K+、AlO2-、CO C.0. l mol•L-1的FeCl2溶液中 :K+、SO、Mg2+、MnO D.Na2S溶液中:SO、H+、Cl-、Cu2+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二醇和丙三醇是同系物 B.丙烯和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 C.欲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可选用酸性 KMnO4溶液洗气 D.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且未见分层,则说明生成的1, 2-二溴乙烷无色, 并可溶于四氯化碳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除去FeSO4 溶液中的 Fe3+, 可向溶液中加入铜粉, 通过反应 Cu + 2Fe3+ = Cu2+ + 2Fe2+除去 Fe3+ B.常温下,pH为5的 NH4Cl 溶液和pH为5的稀盐酸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由于存在水的电离,0.1 mol•L-1 的 H2C2O4溶液中, c(H+)/c(C2O)略大于2 D.向氨水中滴加等浓度的盐酸溶液,滴加过程中,c(NH)先增大后减小
|
12. 难度:困难 | |
短周期主族元素 X、Y、Z、M、R 的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 RX 中含有共价键 B.Y、Z、M 的氧化物均能溶于水 C.化合物R2M 是弱电解质,其水溶液显碱性 D.试管壁上残留的M 单质可以用热的NaOH溶液除去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和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鉴别 NaBr 溶液和 NaI 溶液, 可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 CCl4萃取 D.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 NaHCO3 溶液来测定其浓度, 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
14. 难度:中等 | |
当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0×10-5 mol•L-1 时,可视为该离子已完全除去,通过调节溶液pH的方法可以除去溶液中的某些杂质离子。常温下,某0.1 mol•L-1 的NiSO4溶液中含有杂质Al3+和 Fe3+,欲将这两种杂质完全除去, 需调节溶液pH 的范围可以是(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已知:常温时,氢氧化镍Ksp = 1×10-16、 氢氧化铁Ksp =1×10-38、氢氧化铝Ksp = 1×10 -33) A.2~3 B.3~4 C.5 ~6 D.6~8
|
15. 难度:中等 | |
关于如图所示的有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 C10H14O6,属于苯的同系物 B.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羧基和酯基 C.不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但能发生加聚反应 D.该分子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
|
16.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实验报告中有以下实验数据,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A.用500 mL容量瓶配制250 mL 0.2 mol•L-1 NaOH 溶液 B.滴定管的“0”刻度线在上端,量筒的 “0”刻度线在下端 C.用广泛pH 试纸测得某醋酸溶液的pH为2.46 D.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3.10 mL溴水
|
17.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
18. 难度:中等 | |
在酸性介质中,H2O2能使 KMnO4溶液褪色,离子反应(未配平)为:MnO+ H+ + H2O2→Mn2++ O2 + 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性比较:MnO> O2 B.该反应中酸性介质可以为盐酸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 D.若有0.1 mol氧化产物生成, 则转移电子0.2 mol
|
19. 难度:中等 | |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金属的腐蚀和电化学防护。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若X是碳棒,将开关K置于M处,铁棒的腐蚀加快 B.若X是铜棒,将开关K置于N处,铁棒难以被腐蚀 C.若X是碳棒,将开关K 置于N处,铁棒的腐蚀加快 D.若X是锌棒,将开关K置于M处,铁棒上发生的反应为:O2+ 2 H2O + 4e- = 4OH-
|
20. 难度:困难 | |
常温下,向10 mL 0.2mol•L-1 的MOH中逐滴加入0.2 mol•L-1的CH3COOH溶液,溶液的导电能力如图1所示,溶液的pH 变化如图2所示(已知:常温时,NH3∙H2O和CH3COOH的电离常数均为1.8×10-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l中N点时,加入CH3COOH溶液的体积为l 0 mL B.MOH是一种弱碱,相同条件下其碱性弱于 NH3•H2O 的碱性 C.图2中b点时,加入CH3COOH溶液的体积为l 0 mL D.若c点对应醋酸的体积是15 mL,则此时溶液中:c(CH3COOH) + c(CH3COO-) < 0.1 mol•L-1
|
21.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有关问题:
(1)⑧的单质是有毒气体, 它能与强碱稀溶液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③和⑤构成的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其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2)表中能形成两性氧化物的元素是____, 写出该元素的单质与⑩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3)④⑤⑦⑩四种元素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4)上述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填写化学式),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还原性最强的是_______(填写化学式)。
|
22. 难度:中等 | |
按要求填空: (1)键线式表示的分子式为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_。 (2) 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写出该物质在酸性环境下水解产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醇在铜作催化剂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某烷烃B 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3)CH(C2H5)2, 有一种烷烃C与烷烃B是同分异构体,它却不能由任何烯烃催化加氢得到,则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5)最多______个原子共平面,写出该物质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
23. 难度:中等 | |||||||||||||||||||||||||
氮的氧化物和氮的氢化物的任意排放均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关于其转化的研究对于消除环境污染有着重要意义。 (1)已知T℃时,有如下反应: 反应I:4NH3(g) + 6NO(g)5N2 ( g) + 6H2O(g) △H = -1804 kJ•mol-1 反应II:N2(g) +2O2(g) 2NO2(g) △H = +67.8 kJ•mol-1 反应III:2NO(g) + O2 (g) 2 NO2 (g) △H =-116.2 kJ•mol-1 试写出T℃ 时,NH3与NO2反应生成不污染环境的物质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2)T℃时,向2L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NO2、NO和O2,发生(1)中反应III,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部分浓度(mol•L-1) 如下表所示:
①温度不变,反应达平衡后容器中的压强与最初加入气体时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 ②反应的前 20 min 的平均反应速率v(NO)=________mol•L-1·min-1。 ③若温度不变,平衡后将反应容器压缩为1L,达到新的平衡后,c(O2)_____0.48mol•L-1(填“>”“<”或“ =”)。 (3)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电解原理设计实验消除NH3 与 NO对环境的影响, 并制取KOH溶液和H2SO4溶液,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从出口B、C产生的气体相同,该气体是_____:从出口 D 得到的溶液是____。 ②电解槽左池中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 ③电解一段时间,两电极共收集到22.4L气体(标准状况下)时,理论上将生成____________mol KOH。
|
24. 难度:中等 | |||||||||||
锰钢是工业上非常重要的一 种合金, 其主要成分锰是用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还含有少量Al2O3、MgO、SiO2)为原料制备的,某种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 已知:MnO2不溶于稀硫酸,但它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和一些还原剂反应生成 Mn2+。
(1)为了提高锰的浸出率 ,通常需要将软锰矿_______; 酸浸时 MnO2 溶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滤渣 2 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沉锰时发生的主要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 沉锰后需要对所得的沉淀进行过滤、洗涤操作,如何检验沉淀己洗净?________________。
|
25. 难度:中等 | |
中和滴定是实验室定量测定未知酸或碱浓度的重要方法。25℃时,向 20.00 mL 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某浓度的CH3COOH溶液以测定该醋酸溶液的浓度。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CH3COOH 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滴定时,使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 (2)选择的指示剂是_________,如何判断滴定达到终点 _____________。 (3)若当滴定达到终点时,测得消耗 CH3COOH 溶液的体积为 10.00 mL. 则所测醋酸溶液的浓度为 _________mol•L-1。 (4)图中B 点所示溶液中c(Na +)______c(CH3COO-)(填“>”“<”或“=”)。 (5)图中 C 点对应的pH=4.7,该点所示溶液中c(CH3COO-)+ c(OH-)-c(Na+)=________ mol•L-1(已知:lg2=0.3)。
|
26. 难度:中等 | |
工业制得的氮化铝(AlN)产品中常含有少量 Al4C3、Al2O3 、C 等杂质。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分别测定氮化铝(AlN)样品中 AlN 和 Al4C3 的质量分数(忽略NH3在强碱溶液中的溶解)。 (1)实验原理: ①Al4C3与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 ②AlN溶于强酸产生铵盐,溶于强碱生成氨气,请写出AlN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2)实验过程: ①根据题干信息: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称得D装置的质量为y g,滴定管的读数为amL。该步骤中,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为___________。 ②称取x g AlN 样品置于锥形瓶中; 塞好胶塞, 关闭活塞K2、K3,打开活塞 K1,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的____(填化学式),与锥形瓶内物质充分反应。 ③待反应进行完全后,关闭活塞K1,打开活塞K3, 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过量_________(填化学式),与锥形瓶内溶质充分反应。 ④_____(填入该步应进行的操作)。 ⑤实验中记录滴定管的读数为b mL,称得D装置的质量为z g。 (3)数据 ①AlN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②若读取滴定管中气体的体积时,先冷却到室温,再__________,然后平视凹液面读数。液面左高右低,则所测气体的体积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③Al4C3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_(该实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为Vm mol•L-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