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电离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H2S2H++S2- B.KHSO4K++H++SO C.Al(OH)3=Al3++3OH- D.NaH2PO4=Na++H2PO
|
2. 难度:简单 |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NIM5铯原子喷泉钟,2000 万年不差一秒,日前成为国际计量局认可的基准钟之一,参与国际标准时间修正。关于Cs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37Cs和133Cs互为同位素 B.单质Cs与水反应非常缓慢 C.137Cs比133Cs多4个中子 D.137Cs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溶液肯定显酸性的是 A.含 H+的溶液 B.加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C.pH<7 的溶液 D.c(H+) >c(OH-)的溶液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化合物的性质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 A.酸性:HClO4>HBrO4>HIO4 B.碱性:NaOH>Mg(OH)2>Al(OH)3 C.稳定性:PH3>H2S>HCl D.非金属性:F>O>S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五种有色溶液与SO2作用均能褪色,其实质相同的是( )。 ①品红溶液 ②酸性KMnO4溶液 ③溴水 ④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⑤含I2的淀粉溶液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⑤ D. ③⑤
|
6. 难度:简单 | |
对反应3NO2+H2O= 2HNO3+NO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1 B.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NO2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D.反应中若有6 mol NO2参与反应,则有3 mol电子发生转移
|
7. 难度:中等 | |
在25.00mL的蓝柄滴定管中盛有溶液,液面恰好在20.00mL刻度处,现将滴定管内溶液全部放出,流入量筒内,所得溶液的体积为( ) A.5.0mL B.20.0mL C.大于5.0mL D.小于5.0mL
|
8. 难度:中等 | |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C(s)+CO2(g)2CO(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CO2的同时生成n molC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CO2 的同时生成2n mol CO ③CO2 、CO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 2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C的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
|
9. 难度:困难 | |
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开始时充入2molC气体,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若开始时只充入2molA和1molB的混合气体,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 ) A.20% B.40% C.60% D.80%
|
10. 难度:中等 | |
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时a溶解;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为正极,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
11. 难度:简单 | |
可逆反应mA(固)+nB(气)pC(气)+qD(气),反应过程中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C%将增大 B.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方程式中n>p+q D.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12. 难度:简单 | |
在室温下,某无色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10-13 mol·L-1,则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Fe3+、NO、Cl-、Na+ B.Ca2+、HCO、Cl-、K+ C.NH、Fe2+、SO、NO D.Cl-、SO、K+、Na+
|
13.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热反应需不断从外界获得能量,放热反应不需从外界获得能量 B.甲烷的燃烧热ΔH=-890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 CO2(g)+2H2O(g) ΔH=-890 kJ·mol-1 C.1 mol甲烷气体和2 mol氧气的总能量小于1 mol二氧化碳气体和2 mol液态水的总能量 D.已知:S(s)+O2(g)= SO2(g) ΔH1=-Q1 kJ·mol-1,S(g)+O2(g)= SO2(g) ΔH2=-Q2 kJ·mol-1,则Q1<Q2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醋酸溶液的,将此溶液稀释1倍后,溶液的,则 B.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氨水里,加入至溶液恰好无色,则此时溶液的 C.盐酸的,盐酸的 D.若1mL的盐酸与100mL溶液混合后,溶液的则溶液的
|
15. 难度:简单 | |
pH相同的氨水、NaOH和Ba(OH)2溶液,分别用蒸馏水稀释到原来的X、Y、Z倍,稀释后三种溶液的pH仍然相同,则X、Y、Z的关系是 A.X=Y=Z B.X<Y=Z C.X>Y=Z D.X=Y<Z
|
16. 难度:简单 | |
把pH=3的H2SO4溶液和pH=10的NaOH溶液混合,两者恰好中和,则酸和碱的体积比应是( ) A.10∶1 B.1∶10 C.1∶100 D.1∶2
|
17.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有关问题:
(1)⑩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写出⑤的氧化物的一种用途________;写出⑤的氧化物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2)表中最活泼的金属是______ (填元素符号); (3)请写出⑦的单质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18. 难度:中等 | |
铅蓄电池是常用的化学电源,其电极材料分别是Pb和PbO2,电解液为硫酸。工作时该电池总反应式为Pb+PbO2+2H2SO4 2PbSO4+2H2O。根据上述情况判断: (1) 蓄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_;工作时,正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 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_______极;电流方向从______极流向______极; (4) 充电时,铅蓄电池的负极与电源的_______极相连。
|
19. 难度:中等 | |
列式并计算下列各小题: (1)某温度时,测得0.01 mol/L的NaOH溶液pH为11,求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 (2)在此温度下,将pH=a的NaOH溶液VaL与pH=b的硫酸VbL混合。 ①若所得混合溶液为中性,且a=12,b=2,求Va∶Vb。 ②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10,且a=12,b=2,求Va∶Vb。
|
20. 难度:中等 | |
(1)书写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试用下列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填装置的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瓶的溶液褪色,证明___________,B瓶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_,C瓶的溶液有___________现象,证明____________。 (4)书写B中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B中放置溴水不如高锰酸钾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__。
|
21. 难度:中等 | |
近年我国汽车拥有量呈较快增长趋势,汽车尾气已成为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起反应:N2(g)+O2(g)2NO(g),是导致汽车尾气中含有NO的原因之一。2000 K时,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2与2 mol O2,发生上述反应,经过5 min达到平衡,此时容器内NO的体积分数为0.75%,则该反应在5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O2)=____mol/(L·min),N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2000 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 (2)一定量NO发生分解的过程中,NO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反应2NO(g)N2(g)+O2(g)为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②一定温度下,能够说明反应2NO(g)N2(g)+O2(g)已达到平衡的是____(填序号)。 a.容器内的压强不发生变化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发生变化 c.NO、N2、O2的浓度保持不变 d.单位时间内分解4 mol NO,同时生成2 mol N2 (3)当发动机采用稀薄燃烧时,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NOx。可用CH4催化还原NOx以消除氮氧化物污染。 已知:CH4(g)+4NO2(g)= 4NO(g)+CO2(g)+2H2O(g) ΔH=-574 kJ·mol-1 CH4(g)+2NO2(g)= N2(g)+CO2(g)+2H2O(g) ΔH=-867 kJ·mol-1 ①写出CH4与NO反应生成N2、CO2、H2O(g)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使用催化剂可以将汽车尾气的主要有害成分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转化为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