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周礼》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称“国有六职”,这说明           

   A.当时妇女地位高          

B.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C.纺织收益高,可与士大夫的俸禄媲美            

D.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央视播出的《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②小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③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           

④专卖制度被废除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剧和歌舞妓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

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2009年12月9日,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成功试运行,列车时速高达394公里,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 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 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 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曲线E代表官僚资本,请问ABCD哪一曲线代表民族资本发展轨迹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贸中心地位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顶尖的图景。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A.比古代神话还神奇                B.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

C.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D.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有人曾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概括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然而到了20世纪后半期,美国人们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① 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②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改变

③ 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               ④ 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刘易斯拐点”之说对解决目前“用工荒”问题的启示是

A.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工资收入差距

B.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到1996年年终,全世界已有101个区域经济圈,其中60%以上即69个是在90年代以后建立的。导致“区域经济圈”在90年代以后大量建立的政治因素是  

A.两极格局瓦解                     B.中国改革开放 

C.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多极格局加强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6ec8aac122bd4f6e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发现30年代的美国商店里,消费者踊跃购买贴有右图标识的商品,而没有贴该标识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

A.抵制国内极右势力

B.为社会捐资,为解决危机做一份贡献

C.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D.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生活的困难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图中,最能正确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一幅是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6ec8aac122bd4f6e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能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B.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D.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知: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A.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合理     

B.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不合理 

C.史料不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D.史料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876年8月21日,一群安静的中国少年来到世博会场,鱼贯行走在各个展馆中,“装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举止有外洋风派。”一位名叫李圭的中国海关随员恰在费城参与办博,他详细记述了这些男孩的世博参观历程。在日后风行中国的《环游地球新录》中,李圭写道:“因择其年较长者,询以此会究有益否?则云: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识见。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合各国友谊,益处甚大。”可见,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意义有

①增长见识          ②学习技术      ③加强增进友谊   ④抵抗侵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人将罗斯福新政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有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做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评语的关键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不应消灭”只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B.“经济的营运”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改进和补充”指采取国家干预的办法

D.“福利国家”指政治民主化资本主义国家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一首来自辽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鸿雁代表从家乡带来的民谣在代表中间广泛流传开来:“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走进新农村,就有新感受。吃穿不用愁,网络处处有,盖起安居楼。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政通人和乐悠悠。”民谣透露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 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小康社会  

② 减免农业税、建设新农村安居工程体现了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③ 现代科技已经走进人们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④ 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元璋故里涌春澜,十八农夫划地田。歃血为盟求腹饱,签押作证避囚牵。”其中的“划地田”是指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生活即历史。1992年夏天,在深圳一座露天咖啡厅中,四个年轻小伙子在聊天。从他们四人聊天的内容中,请你判断,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A.小张说:“今年春节后不久,我在深圳有幸看到了小平同志。”

B.小王说:“我把小平同志到深圳这件事,通过互联网专线发给了在美国的同学。”

C.小李说:“今年要召开党的十四大了,估计改革开放的步伐又要加快了。”

    D.小赵说:“听说上海浦东发展很快,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浦东区创业?”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安                                                                                                                                                                                                                                                                                             ———格森·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A.16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很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B.17—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向开辟新航路

D.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的趋势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有文献记载“17—18世纪,西欧银行业迎来大发展,大量银行在各大城市建立起来。”你认为这种现象

A.有可能,因为那时西班牙、葡萄牙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探险

B.完全可能,因为那时远洋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C.完全可能,因为那时机械制造业在生产中已经确立了统治地位

D.完全不可能,因为那时西欧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俄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上述情况说明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体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原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

D.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根本差异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2008年10月23日,欧盟主席巴罗佐在亚欧首脑会议上敦促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经济体“为稳定世界经济负起应尽的责任”,着手建立“全新的全球金融秩序”。这需要各国“前所未有的合作”,他认为各国已别无选择,“要么一起游泳,要么一起淹死”。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事关全球经济发展前景

B.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

    C.中国、印度在建立“全新的全球金融秩序”中起主导作用

D.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需要紧密合作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美国《基督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中,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产品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这从深层意义上表明

A.中国产品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B.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C.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D.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国家。”这里的“他”指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为人类争自由,林肯与还,谁与匹者;绎大同之绝学,仲尼而后,意在斯欤!”罗斯福新政举措中能体现挽联中“大同”思想的主要是

A.实行工业复兴法                  B.恢复银行信用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调整农业结构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共的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境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新中国成立后,经常开展社会政治活动,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土改、红卫、建国、援朝、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这些人的年龄从大到小排在第四位的应该是

A.土改         B.跃进             C.援朝             D.红卫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2009年,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在美国市场上的零售价格是9.99美元,中国得到的是“平常利润”,美国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以上现象体现了

①经济全球化和美国的强权政治        ②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

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④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下列两幅图分别是清朝(左下图)和民国时期(右下图)的妇女绣花鞋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材料三:20多年前,“毛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见图二、图三)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3分)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运动为中国近代民俗的演变开辟了道路?(2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

 

(4)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认识。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年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

                                           ——《环球时报》(2002年3月18日)

   

材料二:要清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罗斯福的坚决反对者,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的最好定义,是说“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另外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环球时报》(2002年3月18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克服经济危机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呈什么趋势?(2分)

 

 

(3)材料三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4)你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5分)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人口向城市不断移动,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麻生《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产生了一种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对照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特点。

 

 

(4)结合材料分析,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当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启示?(2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