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 “乞巧节” (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
2. 难度:中等 | |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据《齐民要术》叙述,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 ( ) ①精耕细作技术的发达 ②小农经济体制的促进 ③中央集权制封建政府的作为 ④民族融合的推动⑤北民南迁的影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最早开始于 ( ) A.南北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
4. 难度:中等 | |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 ( )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D.手工生产力水平提高
|
5. 难度:中等 | |
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主要反映了 ( )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私营工商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C.明朝政府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D.国家对工商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
6. 难度:中等 | |
郑和下西洋时进行的一系列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D.明政府加强对外交往的一种手段
|
7. 难度:中等 | |
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 ) ⑴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⑵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⑶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⑷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⑴⑵ B.⑵⑶ C.⑶⑷ D.⑴⑷
|
8.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 ( )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
|
9. 难度:中等 | |
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发生变化。其原因有: ( ) ⑴新式教育的影响; ⑵政治变革的推动; ⑶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 ⑷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⑴⑵⑶
|
10. 难度:中等 | |
16世纪英国到达印度最近的航线为 ( ) A.英国→ 地中海→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区→印度 B.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C.英国→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印度 D.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
11. 难度:中等 | |
17-18世纪,导致西欧国家殖民争夺的主要原因是 ( ) A.殖民扩张的方向相同 B.争夺工业原料的需要 C.资本积累的需要 D.扩大市场的需要
|
12. 难度:中等 | |
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无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运载,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1849年英国废除该条例,其原因为 ( ) A.最大竞争对手荷兰被打败 B.英国实施自由主义政策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D.殖民地独立运动影响
|
13. 难度:中等 | |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是1比2,19世纪初上升为2比3.你认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量吸引外来移民 B.大量乡村人口迁往殖民地 C.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
14. 难度:中等 | |
19世纪70-80年代,中国一些民族企业在国内投资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本国投资环境较差 B.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C.香港政策自由 D.与国际社会接轨
|
15. 难度:中等 | |
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近代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经济结构,如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同时并存,这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 ) ①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多元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6.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是 ( )
A.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B.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呈现良好态势 D.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征日渐显露
|
17. 难度:中等 |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 A.一化三改 B.多快好省 C.综合平衡 D.以粮为纲
|
18. 难度:中等 |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C.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9. 难度:中等 | |
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两次成功的探索,其成功的共同之处为 ( ) A.提出了工业化建设的目标 B.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C.结合国情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D.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策
|
20. 难度:中等 | |
《辛丑条约》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 ) A.列强获取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B.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更大 C.列强获取了更多的在华投资特权 D.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数额达到顶点
|
21. 难度:中等 | |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实施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部分主张 B.确立了近代民主宪政体制 C.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变化的发展 D.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
22. 难度:中等 | |
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23. 难度:中等 | |
下列表述符合16世纪中后期时代特征的是 ( ) A.农耕文明的停止与工业文明的兴起 B.民族危机的深重与瓜分狂潮的掀起 C.异端思想的微波与人文主义的巨澜 D.巩固旧制的中国与革命狂飙的西方
|
24. 难度:中等 | |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
25. 难度:中等 | |
下列哪一举措使美国宪法长期保持活力,使之成为“活的宪法” ( ) A.参加制宪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宪法吸收了人类历史优秀成果 C.麦迪逊具有丰富的知识 D.具有正当的修宪程序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熙八年(1669)三月八日,清政府正式下达了更名立田的诏令。决定免除明代各省废藩(王)田产的变价做法,撤回为此而派出的部员,将未变价田交与该省督抚,并给予原种人耕种,改为民户,称为更名田,永为世业,照例征收银粮。对于无人承种的剩余土地,则招民开垦。康熙九年正月,又虑及更名田内有明代废藩自置地,且予民佃耕,他们在输粮之外又纳租银,为避免负担过重,决定免其纳租,与民田一例交粮。如果已有易价银征收于库者,准许抵交次年正赋。 ——《中国历史记事》 材料二: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 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t.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虽只应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为一种运动业已结束。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1)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各阶段“圈地”的特征;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更名田” 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后果和影响。
材料三:“大跃进”期间,长沙农村又兴起了一场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8月26日,长沙县高塘人民公社成立,成为湖南省第一个人民公社。9月中旬,郊区农村率先实现公社化,成立岳麓、东风、万年红三个人民公社。到10月,长沙、望城、宁乡、浏阳四个县先后裁撤乡镇,建立人民公社共四十一个,完成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它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采取大兵团作战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并实行生活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幼儿园、敬老院。在农村公社化运动推动下,长沙城区也办起了人民公社。 ——星辰资料库 (2)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农业经营方式变化;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两者对我们经济建设的启示(8分)
|
27. 难度:中等 | |
由江南机器制造局发展而来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不仅是中国市场价值最高的超大型国企之一,而且是在世界造船业中的佼佼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机器制造局是自强运动几个兵工厂中,规模最大、预算最多的一个,除了开设当年投资约25万两的费用之外,其后早期主要经费来自于淮军的军费,后来1867年时曾国藩获得许可从上海海关取得百分之十的关税作为制造局的经费,1869年又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这相当于每年有至少40万两以上的经费。 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但晚清大多时期是由李鸿章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早期由李鸿章选任冯焌光和沈保靖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例如早期的首席工程师霍斯(T.F.Falls)为美国人。 ——《中国工业多个第一的江南制造局--说古论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江南机器制造局的性质,(6分)
材料二: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建国以后,人民政府迅速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把官僚资本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并很快恢复了生产。 ——2002年版普高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江南制造局诞生于1865年,在中国近代史上被誉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现名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国内外闻名的江南造船厂,1994年,江南造船厂进入全国百家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行列,1996年顺利实现了公司制改造。目前,她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船舶造修企业之一,是国家特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家重点军工企业,是首批40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单位之一,全国首批6家技术创新重点单位和16家国外智力引进试点企业之一。 材料四: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2006年,中船工业集团公司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9%、16.9%和11.5%,在世界造船集团中的排名仅次于韩国现代集团,均位居世界第二。 除了三大造船指标外,中船集团公司在最能反映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盈利能力的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上,更是达到了10.93%,不仅比2004年的1.15%和2005年的3.25%有了大幅提升,而且预计超出韩国现代集团近4个百分点,位居世界造船集团之首。 据统计,2006年,韩国现代集团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分别为1230.1万载重吨、2652.3万载重吨、5053.5万载重吨,均位居世界造船集团第一;而中船集团公司分别为602万载重吨、2270万载重吨、3330万载重吨,均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分别比韩国现代集团少8.2、2.8和5.9个百分点。 ——《历史铸就的辉煌——寻访江南制造局的成长历程》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反应了中船工业集团公司发展的历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船集团公司发展的历程。
(3)分析中船工业集团公司取得材料四所述成就的主要原因 。( 4分)
|
28. 难度:中等 |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1/4的中、上社会阶层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 ——钱乘旦: 《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材料二: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与工资增长指数(%)
——以上表格根据《全球通史》有关数据整理制定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哪些社会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本杰明·迪斯雷利(注)…的小说《西比尔》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阶级的分化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 (注: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当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包括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阶级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款等。) 材料四: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为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开战,给茅屋和平!”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2)依据上述四则材料,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识上有何不同? (6分)
(3)他们两人之中谁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什么? (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