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仲夏夜之梦》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著名的喜剧作品。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孟、 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那么仲夏指的是阴历 ( ) A.五月 B.六月 C.七月 D.八月
|
2. 难度:中等 | |
《竹书纪年》载:“仲丁迁于隞,河亶甲乙迁于庇,南庚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号之曰殷。……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这反映了 ( ) ①商朝前期政局不稳 ②盘庚迁殷后政局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发展 ③商朝势力南至珠江流域 ④商是当时世界大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
3. 难度:中等 | |
《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启(商王 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 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A.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B.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 C.周朝实行分封制 D.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
4. 难度:中等 | |
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 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 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 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
5. 难度:中等 | |
《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 ) A.有财力的富商能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B.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 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
6. 难度:中等 | |
据中国古代史书记载,有一朝代的统治范围“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 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记载应该引自 ( ) A.《史记·秦始皇本纪》 B.《汉书·武帝纪》 C.《资治通鉴·贞观十五年》 D.《元史·地理志》
|
7. 难度:中等 | |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 )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
8. 难度:中等 | |
《通典·职官》记载:(汉武帝)“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 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关于以上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执法不避皇亲国戚以警示贵族官僚 B.改变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格局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D.创立诸侯只享用租税而无治民权并受所在郡监督的制度
|
9. 难度:中等 | |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一历史变故的直接影响体现在( ) A.改变中国南北原有民族布局 B.太湖流域开发最为迅速 C.洞庭湖一带成为重要产粮区 D.经济重心南移
|
10. 难度:中等 | |
《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 么制度的特点 (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
11. 难度:中等 | |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 太守得来”,此对联中的“太守”是指: ( ) A.郑国 B.苏轼 C.李冰 D.欧阳修
|
12. 难度:中等 | |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 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 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 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 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3.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 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了解儒 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
14.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古印度的别译)及诸帝国”;“武帝时,身毒国 献连羁,皆以白玉作之”。(《史记》、《西京杂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 ①中印两国都是历史上的文明古国 ②中印两国很早就有交往,历史悠久 ③佛教在中印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④早在西汉时就有中印交往的明确记载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④
|
15. 难度:中等 | |
《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 子,尊其术”。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汉朝国力的强大 B.汉武帝的个人爱好七彩教育网 C.太后景帝的去世 D.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
|
16. 难度:中等 | |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 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侧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伸舒断案时认为:大夫胸怀母爱之 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反映了西汉时期 (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
17. 难度:中等 | |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 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 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关联密切的是 ( ) A.秦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汉初休养生息 C.唐初赋役制度改革 D.宋朝奉行“不抑兼并”政策
|
18. 难度:中等 | |
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
19. 难度:中等 |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 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20. 难度:中等 | |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下列关于 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是 北宋沈括制订的 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 ④这些谚语是我国古代农民对生 产经验的总结 ( )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
21. 难度:中等 |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
22.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形成表格所示数据的原 因有 ( )
①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 ②发展农业的需求 ③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 ④科举取士的促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3.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 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 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 动”分别指的是 ( )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
24.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书籍命名的方式和思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有的使用典故,讲究 出处来源,……,有的渗透中国传统思想,有的直接使用作者姓名为书名。下列均以作者 姓名为书名的是 ( ) A.《周易》《韩非子》 B.《韩非子》《孟浩然集》 C.《孙子兵法》《贞观政要》 D.《康熙字典》《贞观政要》
|
25. 难度:中等 | |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 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 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26. 难度:中等 | |
图4、图5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 幅图 ( )
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 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 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
|
27. 难度:中等 | |
《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 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 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 )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④相权的不断增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28. 难度:中等 | |
唐朝前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从决策到实施须涉及众 多政府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是: ( ) A.工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工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29. 难度:中等 | |
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 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
30. 难度:中等 | |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 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 )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一定的局限性
|
31. 难度:中等 | |
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 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的剥削依然沉重 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 D.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
32. 难度:中等 | |
“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自黄河人汴水,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 引汴水入泗水抵淮水。”这是对古代某段运河开凿的描述,它指的是 ( ) A.灵渠 B.广通渠 C.邗沟 D.通济渠
|
33. 难度:中等 | |
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 )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河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
34.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 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
35. 难度:中等 | |
《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36. 难度:中等 | |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规定:“行命书及书 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受书, 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 ( ) ①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 ②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大量流传 ③秦朝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 ④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巩固统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37. 难度:中等 | |
据史料记载:“隋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为四千六百多万;唐朝贞观十三年(639 年)全国人口为一千二百多万;天宝元年(742年),全国人口为近五千一百万。”对这 组统计数据分析不当的是 ( ) A.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战乱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B.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唐太宗反复强调爱护百姓 C.唐初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促使人 口逐渐增加 D.在唐朝的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超过了隋朝
|
38. 难度:中等 | |
对右图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 A.商代统治前期曾屡次迁都 B.商朝疆域曾南至长江流域、东北达今辽宁 C.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D.位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是商的属国
|
39. 难度:中等 | |
我国用十二生肖纪年的开始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因其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清代赵翼在《陔余丛书》中指出:“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免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这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纪年法的形成是 ( ) A.我国古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 B.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 C.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D.古代中外文化和社会生活交流的结果
|
40.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开辟于汉武帝之后 B .汉代尚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事经常性贸易 C.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D.安息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
41. 难度:中等 | |||||||||||||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
42. 难度:中等 | |
中国封建政治主体到唐朝发生了机质性的巨变,这一变化导致了中国封建政治主体机质 走向性的改变,即由汉魏以来的封建“贵族政治”向唐宋以后的封建“文人政治”转化。 主要表现在 ( ) A.选官标准强调文学与才能 B.废除九品中正制 C.进士科录取比例大幅提高 D.推行“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
|
43. 难度:中等 | |
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 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
44. 难度:中等 | |
从7世纪至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来到唐朝。有一次,日本遣唐使要考察唐朝的租庸调制,那么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该是 ( ) A.吏部和户部 B.礼部和户部 C.户部和工部 D.礼部和工部
|
45. 难度:中等 | |
史载:“贞观十四年……尝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 就太宗手中相竞。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 当死,请付法。太宗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竟不加罪。”这件事从本 质上说明了 ( ) A.唐太宗爱惜人才虚怀若谷 B.封建皇权的绝对权威 C.皇家礼仪的繁文冗节 D.贞观年间激烈的宫廷斗争
|
46. 难度:中等 | |
明太祖时大臣钱宰曾写有“四鼓(四更之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 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的诗。从诗文判断钱宰起床准备上朝的时间应在 ( ) A.23点至l点 B.1点至3点 C.3点至5点 D.5点至7点
|
4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 ,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原因。
材料二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 , 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 , 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
48.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 材料二 (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 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 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
|
4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 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 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 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 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 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 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唐 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 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 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 绸之刑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 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 华的表现。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