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对雅典贵族政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战神山议事会是雅典贵族的议会 ②最高行政长官为执政官 ③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 ④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3. 难度:简单 | |
关于梭伦改革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民发生大规模暴动 B.普通民众没有充分享受民主 C.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土地财产 D.个人独裁现象严重
|
4. 难度:简单 | |
历史发展往往是辨证地统一在一起.从民主的发展进程来看,在梭伦改革中即是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重要成果,又是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发展时最大障碍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废除“六一汉”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建立“五百人会议” D.鼓励发展工商业
|
5. 难度:简单 | |
之所以梭伦改革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为雅典贵族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依据是 ①限制了贵族土地财产的扩展 ②壮大了平民的经济实力 ③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实力 ④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6. 难度:简单 | |
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①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②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④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 A.①②③ B.②③ C.② D.③④
|
7.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变法中秦国强大 ④人民渴望统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8.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
9. 难度:简单 | |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实行连坐法 B.普遍推行县制 C.按军功受爵 D.奖励耕战
|
10. 难度:简单 | |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
|
11. 难度:简单 | |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
12. 难度:简单 | |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
13. 难度:简单 | |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 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
14. 难度:简单 | |
促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因素有:①官吏的贪污搜刮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 ②沉重的兵役导致人民不满,不断举行起义 ③东晋的入侵导致北魏有亡国的危险 ④汉族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5. 难度:简单 |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 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 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
16. 难度:简单 | |||||||||||||||
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
17. 难度:简单 | |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
18. 难度:简单 | |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身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工业化的过程
|
19. 难度:简单 |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20. 难度:简单 | |
有史学家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里所说的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 A.李悝变法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
21. 难度:简单 | |||||||||||||
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
22. 难度:简单 |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记述:965年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结果到宋太宗在位期间(公元976—997年),据说都城开封的仓库内存雨衣和帐幕过多过久,有“数万段”损破。以下是关于965年宋太祖采取的财政措施的相关分析,其中正确的是:①宋初财富集中,国家富裕②此措施主要是针对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③此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此措施保证了北宋财政的长期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3. 难度:简单 | |
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 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4. 难度:简单 | |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25. 难度:简单 | |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
26. 难度:简单 | |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3分)
材料二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7分)
材料三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14 汉人胡食图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2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2分)
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变法持怎样的看法?(2分)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4分)
|
27. 难度:简单 | |
(16分)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四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6分)
(3)结合三四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分)
(4)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2分)
|
28. 难度:简单 | |
(14分)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梭伦在改革前展开辩论 图二 商鞅舌战图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禀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3分)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2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