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赔款 2100 万银元 C .五口通商 D .协定关税
|
|
| 2. 难度:简单 | |
|
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的现象说明了 ( ) A. 中国市场紧缺洋布 B. 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C 中国人的购买力大大提高 D. 中国的商品经济受到冲击
|
|
| 3. 难度:简单 | |
|
促成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决定因素是( ) A.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的矛盾 C. 日本无力抵抗欧美列强 D.日本贪图3000万两“赎辽费”
|
|
| 4. 难度:简单 | |
|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没有哪一项( ) A.争相设厂 B. 走私鸦片 C.倾销商品 D. 掠夺原料
|
|
| 5. 难度:简单 | |
|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领导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B. 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绞杀 C. 天京变乱使其大伤元气 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
| 6. 难度:简单 | |
|
洋务派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进行了洋务运动,其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重要活动是( ) A. 创办军事工业 B. 创办民用工业 C. 创办新式海军 D. 创办新式学校,首开留学教育
|
|
| 7. 难度:简单 | |
|
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出兵朝鲜 B 日本急需扩张 C 朝鲜东学党起义 D. 各国纵容和支持
|
|
| 8. 难度:简单 | |
|
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到:圆明园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发生在 (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
|
| 9. 难度:简单 | |
|
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主要目的是 ( ) A. 满足列强的要求 B. 顺应资产阶级的需要 C. 建立西方式的国家 D. 挽救统治危机
|
|
| 10. 难度:简单 | |
|
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变局”和“创举 ”主要指 ( )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清朝统治被推翻 C. 中华民国成立 D. 《临时约法》的颁布
|
|
| 11. 难度:简单 | |
|
一位经济学家曾说:“今天的伦敦在芝加哥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 从东印度种植场弄来的咖啡”,这段对 20世纪初世界形势的描述反映了 ( ) A .国际贸易迅猛发展, B .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区分工明显 C .欧美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地 D . 亚非拉农业国成为经济附庸
|
|
| 12. 难度:简单 | |
|
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它反映了德国的社会状况是( ) A. 极端的民族主义 B. 军国主义盛行 C. 崇尚和平 D. 强权政治
|
|
| 13. 难度:简单 | |
|
下列发生的战役的先后顺序是 ( ) ①日德兰海战 ②马恩河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
|
| 14. 难度:简单 | |
|
列宁说:“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这表明 ( ) A.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B. 美国经济全面繁荣 C.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
|
| 15. 难度:简单 | |
|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 A. 采取余粮收集制 B.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 实施新经济政策 D. 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
|
| 16. 难度:简单 | |
|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 17. 难度:简单 | |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这主要表现在( ) A. 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 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C. 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 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
|
| 18. 难度:简单 | |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 垄断贸易的要求 B. 商品输出的要求 C. 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 资本输出的要求
|
|
| 19. 难度:简单 | |
|
20世纪初期 ,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期中居优势地位的是( ) A 美国 B 日本 C 欧洲 D 西班牙
|
|
| 20. 难度:简单 | |
|
下边是一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 ①⑤ B. ②④ C. ③⑤ D. ①③
|
|
| 21. 难度:简单 | |
|
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办轮船招商局 C. 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 设立农工商总局
|
|
| 22. 难度:简单 | |
|
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为太监牵拉。这说明( ) 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
| 23. 难度:简单 | |
|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法马尾海战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
|
| 24. 难度:简单 | |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 A. 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
|
| 25. 难度:简单 | |
|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 ) A.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放弃了共产主义原则 B. 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C. 新生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D. 苏俄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历经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
|
| 26. 难度:简单 |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 A. 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 B. 美德超过英法 C.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 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最主要的矛盾
|
|
| 27. 难度:简单 | |
|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们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 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 A.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 奥国皇储费迪南大公 C.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
|
| 28. 难度:简单 | |
|
有学者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讲的“飞跃”是指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 ( ) A. 社会性质 B. 封建统治 C. 革命任务 D. 君主统治
|
|
| 29. 难度:简单 | |
|
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应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该管理全世界。”下列实施体现了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 A. 放弃中立,参加一战 B. 提出十四点原则 C. 召开华盛顿会议 D. 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
|
| 30. 难度:简单 | |
|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 A. 领导人 B. 时间 C. 参加者 D. 地点
|
|
| 31.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列材料: ( 14 分) 材料一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 成之后,访蓦潭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 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引自《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筹办夷物始末》 材料三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母乳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内涵》 请回答: (1) 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 出现在什么时侯?(4分) (2) 材料一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4分) (3) 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4分) ( 4) 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
|
| 32. 难度:简单 | |
|
读下图,回答问题; (9分)
(1)如图所示,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呈什么趋势? (4分) (2)《马关条约》关于通商口岸有什么新的规定?(2分) (3)指出三次战争以后通商口岸的分布的特点,并说明中国民族危机是怎样加深的(3分)
|
|
| 33.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百莱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 萧一山 《 清代通史 》 ( 1923 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二: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日:“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 · … ,’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一陈恭禄 《 中国近代史 》 ( 1 935 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 陈夔龙公梦蕉亭杂记 》 (注:陈夔龙,是清末官僚。 《 梦蕉亭杂记 》 中记述了作者亲见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五条约、武昌起义等。) 材料四: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衡塞巷, … … ,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 康广仁 《 致易一(何树龄)书 》 ( 1 )材料一与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 2 )上面的材料哪些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直接证据?简要说明你 的判断。(4分) ( 3 )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
|
| 34.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建设被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 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 既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材料四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资本主义转到右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分) (2)结合材料一、二 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推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
|
| 35. 难度:简单 | |
|
有人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从此改变了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的历史”,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14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