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 C.法治观念 D.辈分观念
|
2.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古代,皇帝一方面不断加强自己的威权;另一方面又积极表彰那些敢于冒死谏君的诤臣。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 A.显示君主的开明仁义 B.制造君臣和谐的假相 C.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避免高层决策的失误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项中,属于《辛丑条约》内容的是 A.外国军舰可以驶入长江各口岸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C.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D.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
4. 难度:简单 | |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5. 难度:简单 | |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 B.完成国家安定统一 C.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
6. 难度:简单 | |
五四运动期间,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这说明五四运动 A.市民阶层是运动的先锋 B.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资产阶级是运动的主力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7. 难度:简单 |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
8. 难度:简单 | |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借,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继续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C.在反帝问题上仍模糊不清 D.对帝国主义尚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
9. 难度:简单 | |
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途中画得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历1928年。这说明日本人 A.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 B.想对中国地理学开展学术研究 C.积极帮助中国勘测地貌地形 D.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
10. 难度:简单 | |
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B.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的建立 C.实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11. 难度:简单 | |
希腊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下列民主政治运作方式不是源于古希腊的是 A.差额选举制 B.议会制 C.两党制 D.比例代表制
|
12. 难度:简单 | |
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内阁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首相控制了议会
|
13. 难度:简单 | |
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首都城内高地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人发现,随即,首都警钟长鸣,一场国民开始了。自卫军向政府军发动进攻,当晚就占领了政府的各主要机关,临时政府狼狈逃往郊外某官邸。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的英国伦敦 B.1871年的法国巴黎 C.1917年的俄国彼得格勒 D.1949年的中国南京
|
14. 难度:简单 | |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
15.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西周的封国——齐国某位卿大夫的家庭成员表,你认为将来谁会是权位的合法继承人
A.① B.② C.③ D.④
|
16. 难度:简单 | |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从本质上体现了 A.天人合一 B.环保实用 C.皇权至上 D.国家一统
|
17.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中期,一位正直的英国人在评论一场战争时说:“我从没有听到过比这次对华战争的起源更不公道、进行时更让英国丢脸的战争。”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 难度:简单 | |
某中学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青年学生高呼着“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在街头进行示威。请你推测影片中学生斗争的主要对象应是 A.清朝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国民党反动派 D.美帝国主义
|
19. 难度:简单 |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
20. 难度:简单 | |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①③
|
21. 难度:简单 | |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时期——伯利克里时代,下列从职人员不是公民通过抽签方式产生的是 A.公民大会轮值主席 B.十将军 C.五百人会议成员 D.陪审法庭陪审员
|
22. 难度:简单 | |
罗马帝国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主要是指 A.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利 B.法律制度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 C.对私有制的揭露和批判 D.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直接民主方式
|
23. 难度:简单 | |
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却因“莱温斯基”事件险些被国会弹劾。这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A.中央集权制 B.分权制衡 C.两党制 D.联邦制
|
24.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在回答老师提问的“简述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时做了如下回答,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B.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解散参议院 C.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议会采取两院制,具有立法权
|
25. 难度:简单 | |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
26. 难度:简单 |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 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⑴ 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6分) ⑵ 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6分) ⑶ 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8分)
|
27. 难度:简单 |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通)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为1.4万人) ——《德国国防法》(1936年) 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情况时,德国国防部长授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5年) 请回答: ⑴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 ⑵ 希特勒上台后,除上述变化外,另有哪几个方面的相应措施?(7分) 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上述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3分)
|
28. 难度:简单 | |
(15分)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⑴ 有人认为:“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简述理由。(7分) ⑵ 中途岛海战美国为什么会以少胜多?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谈谈你的想法。(5分) ⑶ 中途岛海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