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江苏扬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选项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实行郡县制    B.废丞相、设内阁    C.实行宗法制    D.设军机处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丞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废丞相造成了皇权不断强化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政府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形成了专制集权的社会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故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所依据的标准最早是何时产生的?                                     

A.春秋战国           B.两汉          C.魏晋         D.隋唐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这段话实际否定的是                      

A.西周时期形成的分封制                 B.秦朝建立的郡县制

C.统一货币的制度                       D.西汉郡国并行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处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最能说明该材料中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的是                                                

A.列强侵略是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材料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冯子超在《中国抗战史》中这样评价某战役的胜利:“顶多不过是使日本占领徐州作为征服中国的初步计划受到一个重大的打击、延缓一些时候罢了。”作者的观点是

A.中国人的抵抗毫无作用                B.台儿庄战役不能改变会战全局      

C.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有限                D.作者是亲日的汉奸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从1860年开始的40年是中国革命明显的孕育时期”这说明这一时期对革命有着重要正面推动的因素已经出现,这些因素是:

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          ②社会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启蒙

③清政府腐败统治下阶级矛盾的加深      ④外国侵略不断加重下民族矛盾的激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管中国人的事”。该观点的依据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命使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D.革命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二百年来,天安门直接见证了:

①古代专制帝王的倒台;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中华民国政府的倒台;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9月23日至10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将1840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80多年的历史,通过《惊梦》《山河祭》《辛亥童谣》《曙色》4个节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反映了民族觉醒的痛苦与艰难。下列能反映“惊梦”“山河祭”“曙色”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五四运动

C.《南京条约》、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中共成立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显示了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一百多年前,中英两国谈判,英国选择了上海为通商口岸,在以后的若干年中,英国可以在上海获得的特殊条款有         

①关税协商          ②割让土地          ③自由贸易        ④开设工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C.新中国不承认旧中国建立的外交关系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2009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首都各界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联合晚会。60年前的10月1日标志着中国                                        

A.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B.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与支持  

D.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说了一句北方方言“不折腾”,引来与会官员会心一笑,但如何将这三个字翻译成英文却让海内外媒体伤透了脑筋。下列在中国现代史上出现过的违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的“大折腾”的事件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    D.“文化大革命”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此举的背景主要是

A.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必然结果    B. “一个中国”的原则获得两岸认可

C. 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D. 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一张拍摄于1977年北京、后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图片《上访者》。该照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包括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群众的物质生活贫困 

②“文革”结束后农民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 

③农民依然保有传统“告御状”的行为

④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流动人口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联合国接纳中国人的抨击。”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A.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进退两难

B.“二战”结束时期,美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安排上的考虑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D.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美国希望“双代表”制能实现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2009年11月16日,“侬好”,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句美国版“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与数百名上海大学生开始了对话。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句美国版“上海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在中美关系中的开创性地位,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中美关系开始正式建交                  B.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上海浦东的积极开发、开放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最早建立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4分)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一大特征,如何选官既关系到最高统治者意志的贯彻,又关系到天下的平稳与朝廷的安危。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後,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二:魏文帝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及法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三: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

材料四: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中央政府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3分)

(2)为什么材料四中说:“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请依据材料一、二中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3)历来人们对科举制褒贬不一,依据材料三、四和相关知识,你的看法如何?对其作一个客观的评价。(5分)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也……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王安石全集》卷三十九

材料二  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于是泛滥波腾,以导谀宣淫,蛊其君以毒天下。而善类壹空,莫之能挽。民乃益怨,衅乃倏生,败亡沓至而不可御。

——王夫之《宋论》卷六

材料三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伦)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注:指王安石)。

                                                    ——梁启超《王安石传》

(1)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解决财政危机的主要观点。(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分析出现不同评价的原因。 (6分)

(3)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4分)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4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4分)

(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2分)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0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政治精英们为了本国的富强和发展,使本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贡献。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问题: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1分)概述唐太宗在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3分)

(2)材料二体现了康熙时期面临的哪两方面的矛盾? (2分)解决这些矛盾体现了康熙帝在哪两个方面的功绩?(2分)

(3)唐太宗、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措施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2分)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12分)20世纪前20年的亚洲,出现了两位重要人物分别影响了亚洲两个大国的历史。一位是中国的孙中山,另一位是印度的甘地。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回答

(1)孙中山和甘地都要实现民族独立的理想,但是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请结合相关背景,指出各自的道路,并说明不同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2)除了关心民族独立,孙中山与甘地还关心民生问题,请说明三民主义和甘地主义对各自国家民生问题的主要看法,并概括说明其实践的结果及其主要原因。(4分)

(3)结合你对这两位伟人的认识,说明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具有的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2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