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10月份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说明: S18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某位君主亲身示范农耕以示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的态度,使用右图所示工具最早的君主是

A.汉高祖                                    B.元世祖               

C.唐太宗                                 D.乾隆帝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吕氏春秋•上农》载:“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此段话表明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

A.发展农业经济                      B. 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C.取得战争胜利                      D.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史书记载: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工数百,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C.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D.使用中国传统工业生产方式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清朝晚期           B. 民国初年    C.抗战前夕      D.新中国成立初期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           

B.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C.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已经超过外国资本           

D.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标志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开端的是

A.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B.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建立了国营企业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D.中共八大提出“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到1977年,农民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当时中国实行了

A.大跃进运动                      B. 人民公社运动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主要是在于它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实行对外开放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元旦,这一节日可能出现在                                                             

A.辛亥革命后                                     B.戊戌变法前

C.戊戌变法后                                     D.辛亥革命前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对右图中的住宅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B.是乡村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

C.是城市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

D.中西合璧是其典型特征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初期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呈现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突出特征。这主要是由于

①外来文化的传入②崇洋习气的熏染③新中国成立的影响④信息化浪潮的冲击

A. ①③            B.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B.世界各民族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结束

C.西欧商业经营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D.从此开始了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新航路开辟的后果之一是引起“商业革命”。下列现象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①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的贸易得到发展  ②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③非洲所产的咖啡成为欧美人们的日常饮料  ④西欧封建制度加速了解体  ⑤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③④                  D.①②⑤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7世纪下半叶,英、法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矛盾渐趋尖锐,主要集中在

A.北欧和东亚                                B.印度与中国                   

C.北美和印度                                D.非洲和美洲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实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C.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7.1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方的原料,它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A.环球航行的探索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扩张的开始                                         D.资产阶级的形成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罗斯福在就职宣言中说:“我们最大、最基本的任务是让人民投入工作。”为此他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以工代赈                                            B.整顿金融系统

C.保护劳工权利                                            D.建立保障机制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自由放任主义认为,社会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是指

A.市场的自我调节                                        B.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C.政府刺激消费的措施                                  D.政府大量增发纸币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阿诺德·汤因比曾这样说过:“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 “冷战”局面开始形成                                   B. 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D. 经济危机破坏严重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一览表

国家

经济发展模式

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

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

联邦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

政府主导型经济

这些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自由放任主义                                              D.大规模国有化运动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B.极大地调动了苏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材料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2分)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8分)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4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20分)近几年全国各地历史高考主观题中,表格型材料题发展尤为迅速。这类试题特点是:外观简明,隐含信息量大,它能够以表格形式呈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较直观的折射出历史的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下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请回答:

(1)指出A、B两点对应的历史时期科技革命的名称、主要标志和新工业部门的变化。(6分)

 

 

材料二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

项目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摘自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2)从材料二的表格中你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在排名表的背后反映了苏联经济存在什么结构性的问题?(2分)

 

 

 

 

材料三  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说明: A16

材料四  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3)材料三中的三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6分)

  

 

(4)材料三与材料二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原因。(提示:从公有制经济成分及其它所有制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归纳。)(4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8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据材料一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分)

 

 

材料二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美国“大萧条的噩梦”的?(6分)

 

 

材料三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3)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和克林顿是如何对“这种运营”进行“改进和补充”并取得理想效果的?(8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