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按干支纪年法,2009年是己丑年,由此推断新中国成立于 ( ) A.己丑年 B.戊子年 C.庚寅年 D.壬辰年
|
2. 难度:简单 | |
辟雍(右图)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史学家钱穆说:“西周镐京,辟雍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此乃政治上之莫大任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其教育与政事密切相关 ②体出了思想自由、学术争鸣的文化特点 ③这有利于维护宗法分封制 ④这体现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3. 难度:简单 | |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
4. 难度:简单 | |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5.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6. 难度:简单 | |
2009年年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其中重要的物证为右图的刻铭“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石牌。从材料可见,我们判断这座东汉大墓是曹操高陵的最主要根据是( )
A.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研究 B.古资料记载 C.各种历史教科书的说明 D.各种历史文物
|
7. 难度:简单 | |
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8.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一张义和团的告示:“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对此理解最为完整的是( ) A.义和团运动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 B.义和团运动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C.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D.义和团好比红卫兵,守旧势力好比林彪
|
9. 难度:简单 | |
《辛丑条约》第二款规定:“一、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二、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 ”这说明该条约 ①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②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③放弃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④认识到科举制的局限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0. 难度:简单 | |
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对“同盟会党员证”(右图)的释读,不准确的是它 ( ) A.说明同盟会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B.所使用的“庚戌年”为公元1910年 C.属于直接史料,对辛亥革命研究有较高的价值 D.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后,同盟会会员不断扩大的史实
|
12. 难度:简单 | |
五四精神反映了五四运动不同于此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的首要任务是(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成就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
13. 难度:简单 | |
中共从成立之日起就在不断成熟、与时俱进。在中共一大做出的以下决议中,事后证明错误的是( ) A.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 C.联合第三国际 D.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
14. 难度:简单 | |
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 A.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的实现 D.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
|
15. 难度:简单 | |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 A.平津战役 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
16. 难度:简单 | |
1948年秋,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他还用心的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支前经过的每一个地方(见下图)。据其行程路线判断,他参加了(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
17. 难度:简单 | |
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实施群体不同 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主要作用不同
|
18. 难度:简单 | |
下列四幅图是反映海峡两岸关系的有关图片,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
①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愿望 ③马英九的胜选表明两岸统一指日可待 ④国际反华势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巨大障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19. 难度:简单 | |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20. 难度:简单 | ||||||||||||||||||
某生分析下表,对1917年协约国三种战略物资生产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战略物资生产表(单位:百万吨)
A.协约国比同盟国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 C.苏俄和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D.美国放弃中立,参加了战争
|
21.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个立誓以非暴力方式解决争端的国际组织 B.它要求会员国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C.它有权拟定裁军计划,由各会员国政府实施 D.它是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
22. 难度:简单 | |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这说明他主张( ) A.最大限度削弱德国,建立欧洲大陆霸权 B.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保持欧洲大陆均势 C.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D.保留德国一定的实力,平息德国的不满
|
23. 难度:简单 | |
“联合国不是二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这主要是因为联合国 ( ) ①是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是在美国积极倡导下建立起来的 ③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 ④有权采取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行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24. 难度:简单 | |
保罗·肯尼迪说,统一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所说的德国是 A.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 B.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C.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D.有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
|
25. 难度:简单 | |
第二次世界大哉爆发后,甘地曾说:“绝大多数的印度人民对这一战争毫无兴趣,人民不愿支持一个为帝国主义而战的战争。老实说,印度人民更反对纳粹得胜,不过他们不以参战的方式表示反对。”这说明当时甘地 ( ) A.放弃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谴责法西斯侵略,却反对战争 C.主张参战,争取民族独立 D.对世界大战漠不关心
|
26. 难度:简单 | |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较大的局部战争之一。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下列观点,最有可能为我国现在史学界所接受的是朝鲜战争( ) A.是金日成主谋并发动的 B.是斯大林指使金日成发动的 C.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李承晚发动的内战 D.是当时国际形势和朝鲜半岛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27. 难度:简单 | |
“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且公开承认,它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也敦促它们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上述材料出自 ( ) A.《波茨坦公告》 B.《联合国家宣言》 C.《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28. 难度:简单 | |
下表内容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图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B. 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D. 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
29. 难度:简单 | |
阿拉曼战役前夕,隆美尔飞回柏林求援。希特勒避而不谈增援的事,却授给他一根元帅手杖。希特勒未提供增援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怀疑隆美尔的军事指挥能力 B.苏德战场激战正酣难以增援 C.防备英美盟军乘机在西欧登陆 D.轰炸英国本土受挫元气大伤
|
30. 难度:简单 | |
1959午阿拉法特与战友阿布·杰哈德等人成立了“法塔赫”组织,积极开展抗击以色列的斗争。“法”、“塔”、“赫”分别是三个阿拉伯词语的音译词的第一个字,这三个阿拉伯词语的中文意思是( ) A.“巴勒斯坦”、“解放”、“运动” B.“民主”、“自由”、“平等” C.“武装斗争”、“独立”、“耶路撒冷” D.“反犹”、“和平”、“重建家园”
|
31.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西周巩固统一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特点; (4)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这种趋势对我们今天省管县的行政体制改革有何启示?
|
32. 难度:简单 | |
法律是统治阶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10分) 材料一: 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2分)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分)
|
33. 难度:简单 |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一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 (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