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战国时邹衍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始终说,按他的说法,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秦始皇采用此说,把秦朝定为 A.土德 B.金德 C.水德 D.木德
|
2. 难度:简单 | |
《信陵君窃符救赵》记载:“公子从车驾,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虚左”说明了 A.古人有虚左待宾的习俗 B.古人有左边上车的习俗 C.古人乘车时以右为尊 D.古代驾车的人在右边
|
3. 难度:简单 | |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
4. 难度:简单 | |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
5. 难度:简单 | |
吴起为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为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军功授爵制。最终“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而吴起死后其法遂废。据此判断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是 A.意志坚决,毫不妥协 B.国君的大力支持 C.考虑周详,讲究策略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
6. 难度:简单 | |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透过这件文物,我们可以印证的秦朝历史是 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文化同一 ④百姓安居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7. 难度:简单 |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8. 难度:简单 | |
右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
9. 难度:简单 | |
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 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④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0. 难度:简单 | |
为解决匈奴问题,秦朝主要采取防御手段,抵御了匈奴的侵略;西汉采取多种措施来对付匈奴,在实力不强时,通过和亲和联络其他民族的办法;在军事实力强大时,又派重兵反击匈奴;汉对匈奴的反击是非正义的。以上秦汉对匈奴关系的评述,其中不正确的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
11. 难度:简单 | |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 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加剧 D.环境破坏缓解
|
12. 难度:简单 | |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
13. 难度:简单 | |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
14. 难度:简单 | |
下列是从唐朝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15. 难度:简单 | |
图2到图3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16. 难度:简单 | |
图表4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
17. 难度:简单 |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18. 难度:简单 | |||||||||||||||||
某生分析下图表5,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图表5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势微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9.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 难度:简单 | |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
21. 难度:简单 | |
范仲淹在任陕西经略副使时写下《渔家傲》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他正统率军队进行着战争,该战争是 A.北宋与辽之战 B.北宋与西夏之战 C.北宋与金之战 D.南宋与金之战
|
22. 难度:简单 |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
23. 难度:简单 | |
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6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 B C D
|
24. 难度:简单 | |
长江三角洲自中唐以后农业发达,一向是粮食输出区;但明末以来,却需仰赖外地输入粮食。这种现象与下列何者最有关 A.改种经济作物,造成粮作不足 B.战乱频繁,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C.水利失修,造成粮食生产减少 D.新作物传入,饮食习惯渐渐改变
|
25. 难度:简单 | |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26. 难度:简单 | |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大明混一图》,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图中描绘有非洲的轮廓。关于非洲的信息可能来源于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玄奘西行天竺,撰写《大唐西域记》 C.元朝大量阿拉伯人迁入中国 D.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
27. 难度:简单 | |
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
|
28. 难度:简单 | |
康熙帝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列图示8中正确的是
|
29. 难度:简单 | |
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寓兵于农”,“兵农合一”,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以下符合这种要求的是: ①西魏的府兵制 ②隋朝的府兵制 ③猛安谋克制 ④八旗制度 A.①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0. 难度:简单 | |
维系秦汉、隋唐、明清长时期统一的相同原因是 ①实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实力 ②发展社会经济,实行对外开放 ③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④文化传统影响,民族凝聚力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
31. 难度:简单 | |
某学者对14—16世纪中西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对比研究。他对明清时期中西社会的特征评价概括最准的是 A.新旧社会的冲突与激荡 B.奔向近代社会的竞赛 C.封建社会的无奈悲歌 D.近代前夜的发展和迟滞
|
32. 难度:简单 | |
右图9为“中国科普博览——古代科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十一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 A.浑天仪 B.翻车 C.赵州桥 D.数学
|
33.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图片和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回答(9分): 【图说】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出塞和亲后,“汉与匈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 【图说】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大理市郊。 三塔对峙,金碧交辉,屹立在苍山洱海之间。其主塔名千寻塔,建于南诏(679-902年)时期,造型气势恢宏。史载,千寻塔由唐朝派遣汉族工匠帮助设计建成。 另外两塔建于大理(937-1254年)时期。造型玲珑娟秀,与千寻塔相比,风格既有一致之处又相迥异,各具千秋。 【图说】在新疆和静县的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民族英雄渥巴锡手持 枪,勒缰战马,炯炯的目光,深情地凝视着脚下的一片热土,似乎在向来此瞻仰的人们诉说着当年东归的壮烈情景:“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 请回答:(共9分) (l)阅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指出,从汉高祖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1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如何?(2分)
(2)阅读崇圣寺三塔图及图说,指出南诏的崛起与统一与哪两位重要历史人物有关?(1分)崇圣寺三塔是南诏及大理建筑杰作的历史见证,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三塔昭示了什么?(1分)
(3)阅读渥巴锡雕像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渥巴锡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2分)
(4)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上述图片及图说所揭示的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2分)
|
34.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在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1)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选择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所选项填写在后面答题指定区域内)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材料二 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材料三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 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四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五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六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正确选择项是: (2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 经济条件。(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分) (4)据材料四、五、六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分) (5)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
35. 难度:简单 |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
36. 难度:简单 |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4分)
材料三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四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五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 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四,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