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 “乞巧节” (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 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
2. 难度:简单 | |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应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之一 A.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
3. 难度:简单 | |
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
4. 难度:简单 | |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
5. 难度:简单 | |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
6. 难度:简单 | |
假如你生活在西周时期,你有可能亲眼看到 ① 井田制 ② 邮驿传递制 ③ 分封制 ④“禅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7. 难度:简单 |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梨
|
8. 难度:简单 |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
9. 难度:简单 | |
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0. 难度:简单 | |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
11. 难度:简单 |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12.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在“严刑峻法”上主张相反的是 A.老子和荀子 B.孔子和韩非子 C.孔子和荀子 D.老子和韩非子
|
13. 难度:简单 | |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
14. 难度:简单 | |
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
15. 难度:简单 | |
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
16. 难度:简单 |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17. 难度:简单 | |
汉高祖实行的治国举措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和亲匈奴 B.封王建国 C.休养生息 D.承袭郡县
|
18. 难度:简单 | |
司马迁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抑商
|
19.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产生 C.皇权空前加强的表现 D.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是其主要的职责
|
20. 难度:简单 | |
古代兄弟,以伯(或孟)、仲、叔、季排行。汉末孙坚有四子,长子孙策,次子孙权,三子孙翊,四子名孙匡。那么,孙权的字最有可能是 A.伯符 B.仲谋 C.叔弼 D.季佐
|
21. 难度:简单 | |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 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
22. 难度:简单 | |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
23. 难度:简单 |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
24. 难度:简单 | |
下列对隋朝历史的概括和总结,完整的一项是 A.繁荣而短暂,承前又启后 B.开创了许多重要典章制度 C.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国家 D.实行暴政,统治十分短暂
|
25. 难度:简单 | |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起讫地应该是 A.北京到广州 B.扬州至杭州 C.北京至杭州 D.杭州至广州
|
26. 难度:简单 | |
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体现了下列哪一种思想 A.“法不阿贵” B.“等贵贱,均贫富” C.“政在得民” D.“为田开阡陌封疆”
|
27. 难度:简单 | |
唐太宗时,假如政府要颁布有关废除隋炀帝时期的“严刑酷法”,其运行机制应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刑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刑部 D.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
28. 难度:简单 | |
一王姓人家为了不误农时,让三十岁的儿子去向官府缴纳几匹布以不用服役。这王姓人家最有可能生活于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德宗时期
|
29. 难度:简单 | |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
30. 难度:简单 | |
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务农
|
31.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 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秦律规定:凡因斗殴而伤别人肢体发肤要受到严重的刑罚。盗贼赃物价值 满一百一十钱者,判处徒刑并服苦役若干年。偷来价值在一钱以下的桑叶,罚徭役三十天。秦律的刑罚分死刑、肉刑和徒刑。徒刑将犯人拘禁并服哭役,这是常用的刑罚,从盗窃、伤人到官吏的严重渎职,都可判处徒刑,故受刑人数很多。 材料三:高祖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 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史记·高祖本纪》 请回答: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基本主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律的一些基本特点(3分),并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联系。(2分)秦律的这些特点对秦王朝的统治与社会现实带来什么影响?(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为什么汉高祖能获得关中父老的欢 迎?(4分)
|
32.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旧唐书》 材料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 ──《新唐书》 材料三 表1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 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表1(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2分)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2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