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有不少富足而可鄙的人,反之,也有不少诚实而贫困的人。就我个人来说,我从来不想舍善行而取富。财富可以数易其手,但善行就永垂不朽了。”下列“善行”由梭伦实施的是 A.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B.为担任公职的低等级公民发放政治活动津贴 C.设立向各等级公民开放的“五百人会议” D.实行“陶片放逐法”流放城邦中的为富不仁者
|
2. 难度:简单 | |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
3. 难度:简单 | |
从“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的规定中,看出北魏均田制的最大特点是 A.计口授田 B.劝课农桑 C.授田可以买卖 D.官民平等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都取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顺利 D.都改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
5. 难度:简单 | |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主要是针对改革前的 A.幕藩体制 B.武士特权 C.外国侵略 D.军事落后
|
6. 难度:简单 | |
明治政府建立近代政治制度主要模仿了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军事落后
|
7.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
8. 难度:简单 | |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朝 C.唐朝 D.清朝前期
|
9. 难度:简单 |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之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臣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10. 难度:简单 | |
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
11. 难度:简单 | |
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亩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这说明 ①康熙善于学习和创新 ②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 ③“尊孔”有利于清朝统治 ④康熙注重加强民族团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4 D.①②③④
|
12. 难度:简单 | |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段描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A.学在民间 B.有教无类 C.仁爱 D.因材施教
|
13. 难度:简单 |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14. 难度:简单 | |
“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他的身体虽然是柔弱的,但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比100艘英国军舰更有力量。”材料中的“他”应当是指 A.克伦威尔 B.凯末尔 C.甘地 D.恩格斯
|
15. 难度:简单 | |
右图是“甘地在纺车旁读书”。甘地认为振兴印度经济必须从复兴手纺车开始,由此开展家庭纺织运动。这种经济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打击了英国殖民经济 B.实现印度的棉布自给 C.促进了印度的种棉业 D.培养了印度国民平和的心态
|
16. 难度:简单 | |
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明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A.文明史观 B.现代化史观 C.全球史观 D.阶级斗争史观
|
17. 难度:简单 | |
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苏联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18. 难度:简单 | |
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印度民族独立运动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
19. 难度:简单 | |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
20. 难度:简单 | |
1938的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
21. 难度:简单 | |
1975年的全面整顿和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破除“两个凡是” B.“改革开放” C.批判“四人帮” D.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
22. 难度:简单 | |
有一首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歌中的两个“春天”分别喻指 A.“三步走”部署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建立经济特区和邓小平南方讲话 C.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
23. 难度:简单 | |
为中国大陆和近海石油勘探和开采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第四纪冰川地质学 B.微体古生物研究 C.大陆板块理论 D.“构造体系”理论
|
24. 难度:简单 | |
右图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
25. 难度:简单 | |
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原理”是 A.日心说 B.相对论 C.量子假说 D.万有引力定律
|
26. 难度:简单 | |
(25分)材料一:右图《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图》 材料二:1807年拿破仑法国逼迫普鲁士接受屈辱和约,还迫使普鲁士族君主国家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改革敕令规定:“各邦的任何居民都有占有或抵押任何种类的土地财产之法定资格,而不受各邦方面的任何限制。”“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分薄持有而占有其农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应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 摘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四:自从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之后事,战争的全部性质就改变了。在此以前,除在西班牙外,与他对抗的都是一些旧王室,而在此以后,对抗他的却是普通民众了。正和他自己的青年时期一样,法国革命唤醒了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使法国人民获得自信自强的精神,正因为这样,康宾一战才能把革命的种子洒遍了所征服的地区。莫斯科的火焰在精神上点燃了整个欧洲大陆,所以在莱比锡平原上战斗,的确可以称为“民族会战”——一个新欧洲就是从这个会战中产生的。 ——《拿破仑传》 请回答: (1)右图中的局势是怎样形成的。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对占邻区分别采取哪几种统治方式?(7分)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在普鲁士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不得摘抄原句)(4分)材料三中的“法典”指什么?其历史地位如何?(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业知识,请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作一个正确的评价。(10分)
|
27. 难度:简单 |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学三舍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材。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