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2009年5月18日,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 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3. 难度:中等 | |
下文摘自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受当其冲……”电文中的“围剿”是指( ) A、第二次 B、第三次 C、第四次 D、第五次
|
4. 难度:中等 | |
观察两组数据。第一组:鸦片战争之后短短的几年,据估计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增加了4倍多。第二组: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百万英镑左右徘徊,1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口通商后,英国对华贸易额逐年保持较快增长 B、中国开口通商后,外国的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大 C、英国输华商品在头几年之所以猛增,可能是因为以前的贸易额很小 D、两组数据所能得出的结论相互预矛盾,可能其中一组数据有错误
|
5.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工业化的实现 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独立富强 D.实现民主政治
|
6. 难度:中等 | |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②“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④ 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7. 难度:中等 | |
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8. 难度:中等 | |
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大部分经济生活包括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关于不同时代发展速度的数据表,该表从本质上揭示的规律是( )
A.人类文明可以分成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四个阶段 B.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C.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的生产率,是第一生产力 D.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
10. 难度:中等 | |
西方资本主义主流经济思想曾几度发生变化,政府的经济职能也随之经历了几次转变,正确的顺序是( ) ①“中间人” ②“守夜人” ③“大管家”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③→①→②
|
11. 难度:中等 | |
《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中说,历史经验证明,宪法的重要性在于民众对它的信任在,而民众的信任完全建立在宪法能否约束官府、约束代表民意多数的议会以及维护民众的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的基础上。美国宪法取得民众“信任”的主要方式是( ) A.分权制衡 B.人民主权 C.联邦制 D.选举总统和议员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柏林墙阻止了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来往 B.柏林墙成为二战后德国分裂的象征 C.柏林墙是西德修筑的,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 D.柏林墙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
13. 难度:中等 | |
(2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
——摘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管理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 ——引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必修II) 材料三:(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需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年》 材料四: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1979年11月)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1分)造成这一效应的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2分) (2)为了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联、中国两国先后进行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4分)20世纪90年代,中国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在思想方面有哪两次突破?(2分) (3)材料三中的“不应消灭”指什么?(1分)“改进和补充”指什么?(1分),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给3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4)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和中国在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相同?(2分)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怎样认识国家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4分)
|
14. 难度:中等 | |
(2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皇国王来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嘎尔尼)前来祝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革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外交关系方面的影响。(3分) (2)材料三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1分)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分)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2分)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4)概括材料二、三、四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
15. 难度:中等 |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问:“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老农回答说:“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一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材料二: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10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动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老农所说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列宁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苏联和美国在应对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对我国经济有哪些启示。(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