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2011学年浙江省高三12月月考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选拨德才兼备之人                 B.扩大疆域

    C.巩固周王室统治                   D.团结功臣贵族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度 ②察举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算赋口赋制度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观察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下列选项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 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研究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   ②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

③中国古代宗教史                 ④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这副对联描写江浙地区百姓的悠闲生活。下列有关江浙地区历史变迁,正确的表述是

    A.元朝实行行省制,浙江是其中的行省之一

B.明清时期,我国的文化中心基本在浙江

C.《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被辟为首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标志浙江近代化的开始

D.中国近代民主政治首先诞生在江浙一带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名句相对应的文学体裁是

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楚辞 宋词 唐诗 汉赋             B.汉赋 唐诗 宋词 楚辞

C.楚辞 唐诗 汉赋 宋词             D.楚辞 唐诗 宋词 汉赋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古代罗马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B.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D.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公民的法律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后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B.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沿海全面开放而举杯祝贺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l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中国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北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维中华民国某年某月某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曰: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材料中的“某年某月某日”应该是

A.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B.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四月五日

C.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五日          D.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五日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以下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分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对这一作战方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国民政府消极防御的态度            B.体现了国民政府抗战立场

    C.体现了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D.体现了国民政府武装自卫的决心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即将实现的各项属于孙中山遗志的是

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②建立民主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观察下边漫画《“台独”的徒劳》,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①“台独”势力是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一大障碍

②当前外国势力图谋干涉我国统一的活动依然存在

③台湾自古即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④祖国最终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B.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人们才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的讲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以上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力量的严重挫折是必然的规律性现象

  B.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邓小平谈话的国际大背景   

  D.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严重挫折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2分)自古以来,各国发展中出现过多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奴隶决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拥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以平等,其结果正是不平等。

                                                ——柏拉图《法律》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A)和( B)的政治模式分别是什么?(2分)据材料二,概括西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3分)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民主政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2分)请归纳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1分)(不得摘抄原材料)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3分)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3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 摘自《学习时报》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4分) 

   (2)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材料二中的哪个时代?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和法制建设成就概括该阶段的时代特征。(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跨越时期,中国是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的?(3分)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6分)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3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2分)

(4)你认为改变中外交战胜败结果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