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夏者,中国之人也。”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两则记载中关于“中国”的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A.二者的含义同指当时的华夏民族 B.二者的含义同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C.前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后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 D.前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后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
2. 难度:中等 | |
《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
|
3.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清初黄宗羲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也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上述思想都 A.主张“贤明”君主政治 B.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 C.带有民主启蒙的色彩 D.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
4. 难度:中等 |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5. 难度:中等 |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
6. 难度:中等 | |
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 B.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 C.《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 D.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
|
7. 难度:中等 | |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主观感受到重要性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
8. 难度:中等 | |
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这位学者的行为最可能受到的影响是 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 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 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
|
9. 难度:中等 | |
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的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方式受到冲击而造成的如此猛烈、痛苦的动乱。”以下历史事件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洋务派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 B.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C.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 D.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
|
10. 难度:中等 | |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D.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
12. 难度:中等 | |
钟祥财在《和谐与大同:中国古代两种经济发展思路》中说:“先秦时期的和谐理念及经济主张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目标。而西汉以后的大同构想则相反,它们秉承整体主义的信念”,以此观点来理解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符合“大同构想”的是 A.近代中国的经济 B.新民主主义经济 C.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3. 难度:中等 | |
欧共体成立后着手建立关税同盟,比、荷、卢和联邦德国生产率较高,产品成本低,出口竞争力强,因此对开放共同体内部市场非常积极,而法国和意大利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后才在关税问题上作出让步。这说明 A.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不宜进行经济合作 B.权利让渡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C.欧共体内部各国利益冲突激烈 D.60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条件尚不成熟
|
14. 难度:中等 | |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一反思是针对某政策的弊病而言的。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
15.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区域集团化组织相继成立。对这些组织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区域集团化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竞争加剧的结果 B.区域集团化组织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动,其负面影响较突出 C.经济全球化是建在共同市场上,区域集团化以相似社会制度为基础 D.现在经济全球化进展日趋缓慢,区域集团化组织有加速发展势头
|
16.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图中的“B”曲线代表的国家是 A.中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
17. 难度:中等 | |
有历史学家概叹:“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发展资本主义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18. 难度:中等 | |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 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C.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
|
19. 难度:中等 | |
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春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春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状况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B.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 C.斧头开辟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D.抗战胜利一元复始 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
20.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21. 难度:中等 |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
22. 难度:中等 | |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
23. 难度:中等 | |
据记载,“是时武昌、南京属管之地,粤人出示安民,开科取士,禁头变服,按例征粮,农工商贾各安其业,俨然有王者风。”(《镜山野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政权采用传统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B.《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政策已无法实行下去 C.辛亥革命时临时政府要求人们断发易服 D.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政权
|
24. 难度:中等 | |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政治文明演进 B.经济转型 C.社会思潮激荡 D.社会群体
|
25. 难度:中等 | |
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研究历史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B.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历史的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面对历史,历史学家往往无能为力
|
26. 难度:中等 |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材料二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7分)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 材料二 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两难:“人类老是在两个交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有时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把秩序和自由合而为一,似乎在他们的力量之外”。而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尽管要真正达到秩序和自由的完全契合是相当困难的,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却必须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 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像在其他国家那样一方吃掉另一方,或一方完全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就是传统与变革的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协调之路。英国发展方式就体现着这种斗争相融的特点。——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回答: (1)结合秦朝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一所述“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的观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国是如何做到“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的。(6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革命是“传统与变革的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协调之路”的理由。(6分)
|
28.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查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竞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 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2分)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1分)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4分) (2)据材料概括一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8分)
|
29.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日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人跨海而来”指什么事件?“这把烈火”的含义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日本新领导人”是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的?(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