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史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以下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江南商品经济不发达 C、江南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D、当时江南耕作技术比较落后
|
2. 难度:简单 | |
口号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下列口号对应的历史时期,正确的是【 】 A、“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国民大革命时期 B、“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时期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解放战争时期 D、“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时期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生产工具的革新成果开始出现于唐朝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
4. 难度:简单 | |
《新唐书·百官志》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主要是说明【 】 A、唐朝的“市”有地域限制 B、唐朝的“市”无时间限制 C、唐朝城市商业发展迅速 D、唐朝的“市”有时间限制
|
5. 难度:简单 |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动力革命是【 】 A、铁农具的使用 B、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C、牛耕的使用 D、筒车灌溉农田
|
6.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四大名镇除了佛山镇和朱仙镇外还有【 】 A、汉口镇 盛泽镇 B、汉口镇 景德镇 C、长安 洛阳 D、景德镇 盛泽镇
|
7. 难度:简单 | |
徽商、晋商等诸多商帮活跃于全国是在【 】 A、两汉时期 B、唐宋时期 C、元代 D、明清时期
|
8. 难度:简单 | |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小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9. 难度:简单 | |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诗中提到的“草市”最早出现于【 】 A、秦代 B、南北朝时代 C、唐代 D、宋代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11. 难度:简单 | |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策。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B、从商容易致富 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 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
12. 难度:简单 | |
某学习小组在举办“中国改革开放——辉煌的三十年”的主题活动中,选取了一些素材。其中哪一个是不准确的【 】 A、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 B、香港澳门热烈庆回归 C、海峡两岸关系大发展 D、神七载人航天谱新篇
|
13.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
14. 难度:简单 |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 它们的共同点有【 】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严厉限制 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
15.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不少民族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B.香港政策自由 C.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D.民族工业找靠山
|
16. 难度:简单 | |
与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有【 】 ①手工工场→工厂制 ②手工生产→机器生产 ③政府压制→历届政府一贯支持 ④国内市场→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7. 难度:简单 | |
“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其中“她”指的是【 】 A、古中国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地中海
|
18. 难度:简单 |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主要表现在【 】 ①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本国资本 ③重工业基础超过轻工业 ④自然经济仍然超过民族资本主义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9. 难度:简单 | |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20. 难度:简单 |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八大的召开
|
21. 难度:简单 | |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22. 难度:简单 | |
“实现四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文中“革命”的含义是【 】 A、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B、社会制度的变革 C、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D、实现生产力的飞跃
|
23. 难度:简单 | |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刘少奇的讲话 【 】 ①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②严厉批评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 ④反对将“文革”动乱引人经济领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
24. 难度:简单 |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读对外开放示意图(局部)(见下图),最早设置经济特区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
25. 难度:简单 | |
下列事件曾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辛亥革命 ③新中国成立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26. 难度:简单 | |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
27. 难度:简单 | |
造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基础的变化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价值取向的变化 D、公民素质的变化
|
28. 难度:简单 | |
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
29. 难度:简单 | |
《从大脚到多变:中华民国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 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 】 ①两方文化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⑤妇女杜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
30. 难度:简单 | |
四大媒介的产生顺序是【 】 A、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B、网络、电视、报刊、广播 C、报刊、网络、电视、广播 D、网络、电视、广播、报刊
|
31. 难度:简单 | |
(20分)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和图三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分)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9分) (2)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罗斯福政府采取什么对策?(3分)其实质是什么?(3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或教训?(3分)
|
32. 难度:简单 | |
(20分)历史上的每次社会转型,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发展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作家司各特说:“在蒸汽机出现以前,纺织厂建筑在水边,建在偏僻的乡村里。那时.雇主和人之间还保持着私人关系,雇主必须关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哪里,等等。在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搬到城市,这时工人在雇主眼里就只是工具了,雇主在这个星期找500个人干活,付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工资,下个星期又找500个人干活,把前面这500个人就丢掉了,好像是丢掉500个旧梭子一样。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3分)请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特征?(3分) (2)依据材料二,解读出蒸汽机的使用给英国工人生活带来的变化。(3分) (3)试述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1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