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其中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            

A.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 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 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政权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的”这段话反映出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番而治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民主面前人人平等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一本英文著作记录了古希腊一位哲学家的话,“We live around the sea like frogs around a pond”这说明古希腊文明勃兴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山峦    B.海洋    C.河流    D.土地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面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需国会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B.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民主选举产生

C. 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D. 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共同点不包括

A. 都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基础           B.都有利于本国近代化的发展

C. 确立的途径都相同                     D.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表的内容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全面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 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反抗外来侵略,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他得出这一结论的重要因素是            

A.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无法有效统治        B.欧美、日本各国缺乏殖民统治经验

C.义和团运动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反侵略精神    D.世界舆论强烈谴责对华“瓜分一事”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巴黎公社最终失败的根源在于

A.放弃暴力斗争原则      B.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

C.敌强我弱,力量悬殊    D.没有掌握革命的武装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挺进大别山   卢沟燃烽火   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

B.五四起风雷   卢沟燃烽火   挺进大别山   遵义定决策

C.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   挺进大别山   卢沟燃烽火

D.五四起风雷   遵义定决策   卢沟燃烽火   挺进大别山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美国一位史学家说:“他们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组织工人运动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开创井冈山道路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其中一项罪行为“违反人道罪”。法庭采信的事实依据可能是

A.日本“征服满蒙”的武装侵华方针     B.扶植傀儡政权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

C.违反国际公法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     D.利用谍报人员窃取中国的军事机密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万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一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的基本原则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一战爆发    B.二战爆发     C.美苏冷战       D.苏联解体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阐述上面这段话的主人公及场合,最有可能是

A.1950年1月毛泽东访问苏联       B.1954年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C.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D.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西欧中世纪的农户如法国的农户每份地是13公顷,折合195市亩;而秦汉时期中国自耕农的理想份地是“百亩之田”,相当于31市亩。由此分析错误的是

A.说明中国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   B.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之一

C.导致铁犁牛耕的使用               D.说明中国耕地承受的人口压力大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 .筒车               B.耧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状况,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人地矛盾日渐突出          B.人口总量增加迅猛

C.土地兼并相当严重          D. 农业生产大体稳定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唐代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南方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都比较注意保护自耕农,主要原因是

A.自耕农是政府的主要税源        B.受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

C.接受前朝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    D.稳定自耕农是发展农业的保证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建立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据《世界当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材料四  “‘二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布津热斯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1分)结合战后初期的国际背景分析该设想的形成原因。(2分)这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黄金储备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简析这种变化对国际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4分)

(3)结合史实,20世界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如材料三中所说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所提到的“新的力量”是指哪些力量?(4分)“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1分)并指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材料三  《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五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2分)材料一认为这些措施导致了什么现象的出现?(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3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其所反映的生产方式的特点。(3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1分)

(4)据材料四,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2分)为什么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2分)

(5)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其原因有哪些?(2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2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