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
3. 难度:简单 | |
《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A.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
4. 难度:简单 | |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
5. 难度:简单 | |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
6. 难度:简单 | |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7. 难度:简单 | |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王位世袭制
|
8. 难度:简单 | |
在西周分封制规定中,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A.自行征派赋役 B.任命官吏建立武装 C.继承天子王位 D.把领土再次分封
|
9. 难度:简单 | |
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① 镇守疆土 ② 随从作战 ③ 交纳贡赋 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
11. 难度:简单 | |
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西周统治,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周王室腐败无能
|
12. 难度:简单 | |
《史记·楚世家》记载了楚庄王向周定王“问鼎小大轻重”一事,这说明了 A.楚王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楚王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C.楚王欲与周王平分天下 D.楚王想要兼并其他诸侯国
|
13. 难度:简单 | |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 A.诸侯国帮助周王室巩固统治 B.周天子把权力下放给诸侯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周王室文化衰败军事落后
|
14. 难度:简单 | |
按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内的大宗的是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
15. 难度:简单 | |
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构成的金字塔式宗法制等级是 A.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士-卿大夫-诸侯-周天子 C.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D.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
16. 难度:简单 | |||||||||
根据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表中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17.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古代建筑太庙,它与中国古代的哪项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
18. 难度:简单 | |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 自然的崇拜 B. 所在地方的地名 C. 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
19. 难度:简单 | |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封国制比较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
20. 难度:简单 | |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
21. 难度:简单 |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 D. 内阁制
|
22. 难度:简单 |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行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23. 难度:简单 | |
行省制度创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
24. 难度:简单 | |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有利于明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统治 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下
|
25. 难度:简单 |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
|
26. 难度:简单 | |
隋唐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
27.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 “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军功——孝廉——门第——才学 B.才学——孝廉——门第——军功 C.才学——门第——军功——孝廉 D.孝廉——军功——才学——门第
|
28.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有位皇帝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辛苦不堪,曾写诗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这位皇帝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
29. 难度:简单 | |
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宪宗
|
30. 难度:简单 |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31. 难度:简单 | |
《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
32.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尖锐
|
33. 难度:简单 | |
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
34. 难度:简单 | |
“票拟”是指 A.阁臣帮助皇帝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B. 大臣的奏章 C. 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 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
35. 难度:简单 | |
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
36. 难度:简单 | |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
37. 难度:简单 | |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其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是”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
38. 难度:简单 | |
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
39. 难度:简单 | |
下列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秦始皇提出并且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唐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
|
40.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封建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封建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
41. 难度:简单 |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42. 难度:简单 | |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
43. 难度:简单 | |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44. 难度:简单 | |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
45. 难度:简单 | |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
46. 难度:简单 |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
47. 难度:简单 | |
拿破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一百多年以来,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这些英雄人物……粉碎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割去了长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头脑……在法国内部创造了一些条件,从而才保证有可能发展自由竞争,经营分成小块的地产,利用解除了桎梏的国内的工业生产力,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根据需要清除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象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三 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巳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材料四 法国著名史学家索布尔说:“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断的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热情。 ——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的历史功绩。(4分)
(2)据材料二、三,恩格斯和列宁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评价有何不同?两人为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4分)
(3)材料四中,史学家的看法反映了历史研究有何特点?(2分)
|
48. 难度:简单 |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令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是舍本而图末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达到革命目的,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组织建设上有哪些重大行动?(2分)在思想上其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革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1分)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