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年河南省长葛市高二3月月考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公元前600年,雅典有位平民因偷窃蔬菜被捕,按雅典此时的律法他可能被判

A.被罚做“六一汉”     B.处以囚禁

C.处以死刑             D.驱逐出境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雅典公民基本上分为三派,其中工商业奴隶主属于

A.海岸派   B.平原派      C.山地派    D.高原派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改革措施中,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组建陪审法庭

D.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打破贵族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的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

A.没有赋予公民充分的民主权利

B.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权利

C.侧重政治改革,没有提高公民经济地位

D.没有使所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权利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

D.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的统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先进的经济形态      B.民族融合的趋势

C.南北方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化和风俗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都取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北宋中期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D. 冗兵现象突出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

A.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     C.免役法    D.均输法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现象,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

A.更戍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保马法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有

A.都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B.都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C.都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D.都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封建化进程    ④都有利封建统治的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以失败而告终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5分)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6分)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6分)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3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8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定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憎尼道士日益增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景文集·上三冗三费疏》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冗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是什么?(5分)

 

 

 

(2)材料二中“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大方面的措施?任意举出每个方面的内容各两条。(9分)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结合史实评述其观点。(4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耕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言,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给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4分)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你认为三次改革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