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陕西米脂曾经出土了东汉牛耕画像石,据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汉朝时中国农业开始使用牛耕技术 B. 曲辕犁在东汉已经出现 C. 二牛一人犁耕法在当时已经较普遍 D. 当时非常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
2. 难度:简单 | |
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
3. 难度:简单 | |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4. 难度:简单 | |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唐政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 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
5. 难度:简单 | |
《清明上河图》反映了 A、唐代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B、北宋汴京的繁华商业景象 C、南宋临安城内店铺林立的局面 D、五代十国商业的空前繁荣
|
6. 难度:简单 | |
元朝时,世界第一大港是 A. 泉州 B. 扬州 C. 广州 D. 上海
|
7. 难度:简单 | |
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寻金热”,其主要社会根源是 A、被一些传说所吸引 B、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统治者奢侈腐化浪费大量财富 D、金银大量外流造成货币枯竭
|
8. 难度:简单 | |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商业革命 B. 美洲独立 C. 工业革命 D. 殖民扩张
|
9. 难度:简单 | |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 凯伊发明飞梭 B.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C. 瓦特改良蒸汽机 D. 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
10. 难度:简单 | |
读下面《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图,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英国的农业生产下降 B.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C.工业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D.蒸汽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11. 难度:简单 |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中心是 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美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2. 难度:简单 | |
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
13. 难度:简单 | |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甚微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
14. 难度:简单 | |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 A.大连 B.天津 C.福州 D.广州
|
15. 难度:简单 | |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
16.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 ④形成相对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7. 难度:简单 | |
表1885-1892年田赋、厘金(清代至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
18. 难度:简单 |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
19. 难度:简单 | |
人名有时会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文革”时期许多人起名叫“卫红”、“卫东”,依此类推,与“超英”这个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新中国成立 B. 抗美援朝 C. “大跃进” D. 香港回归
|
20. 难度:简单 | |
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 农业互助组 B. 土地私有化经营 C. 人民公社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1. 难度:简单 | |
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
22. 难度:简单 | |
“民以食为天”出处于《汉书·郦食其传》。古人的“食”,多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粮食之意,而世人更愿意诠释为“吃”。下列对改革开放后,“吃”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已经彻底得到了解决 B、吃讲究营养均衡,精细搭配 C、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D、野菜、粗粮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
23. 难度:简单 | |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
24. 难度:简单 | |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入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
25. 难度:简单 | |
“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 A. 电报传入中国 B. 电灯传入中国 C. 电话传入中国 D. 英语传入中国
|
26. 难度:简单 | |
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投入支持工业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消除农场主间的竞争
|
27. 难度:简单 | |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彻底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完全由市场调节国家经济 C.彻底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
28. 难度:简单 | |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斯大林执政时期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
29. 难度:简单 | |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全球竞争大大缓和
|
30. 难度:简单 | |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期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31. 难度:简单 | |
重要历史人物以特殊的地位,独到的眼光,推动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某班同学举行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展。结合展板内容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展板一 李鸿章办“洋务” 展板二 罗斯福的新政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创办的洋务企业所起的积极作用。(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列举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来缓解经济大危机?(8分) 展板三 邓小平的“计划与市场”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讲话的重要意义。(4分)
|
32. 难度:简单 | |
材料一: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7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