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进言:“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无辅拂(辅佐),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文中的“古”主要是指( ) A世袭制 B 君主专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
2. 难度:简单 | |
秦朝实行郡县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雅典的梭伦改革,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打破了世袭特权 C 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
3.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 A 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C 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 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
4. 难度:简单 | |
赵冀《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 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这则材料主要体现出“军机处”的特点是( ) A 行政效率较高 B 机构键全庞杂 C 人员位卑权重 D 监察功能强化
|
5. 难度:简单 | |
老师介绍下图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其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下列同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 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 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 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所以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
6. 难度:简单 | |
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有过这样的评价:“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人的恩惠更大”。蔡伦的“ 恩惠”主要体现在( ) ① 发明了最早的书写用纸 ② 扩充了造纸所需原料的来源 ③ 便利了纸张的推广使用 ④ 有利于造纸术的西传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7. 难度:简单 | |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图 (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则可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实质上反映了( ) 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皇权专制的日益强化 C 对国外建都经验的借鉴 D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
8. 难度:简单 |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西汉郡国并行制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元朝行省制度 D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
9.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士工商贾虽然同,各务营生不辞倦”.社会经济和人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反映在小说中,“三言二拍”中商人第一次成为被歌颂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 ) 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八股取士 D 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
10. 难度:简单 | |
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由于( ) A 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B 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 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D 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
|
11. 难度:简单 | |
甘肃灵台出土了一把春秋时期的古剑,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研究者据此得出“最迟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使用铁器”的结论.这一判断( ) 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合理 C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12. 难度:简单 | |
明末袁中郎认为,文章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袁中郎这一认识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A 商品经济深人发展 B文学体裁巨大创新 C 陆王心学影响深远 D 思想控制文风僵化
|
13. 难度:简单 | |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材料意在表明( ) A 在吴郡耕田时人力远远超过牛力 B 吴郡的耕牛不是被盗就是病死 C 在吴郡牛力的使用成本高于人力 D 吴郡供耕牛所用的水草日趋减少
|
14. 难度:简单 | |
“草市”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的记载,如果将“草”理解为草率、粗略的话,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政府的行政管理缺位 B 属于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有别于城内正规的“市” D主要设于城郊临时贸易之处
|
15. 难度:简单 | |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 A 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
16. 难度:简单 | |
有位研究美学的学者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 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这种精神在艺术上的体现是( )
|
17. 难度:简单 | |
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 A 客观真实性 B 突出主观意兴的诗情画意 C 书画同源性 D 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
18. 难度:简单 | |
明朝《四方斋丛说》称“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苏州府志》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两段史料包含的相同信息是( ) A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B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
19. 难度:简单 | |
乾隆《嘉定县志》称:“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而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嘉定经济与“男耕得食,女织得衣”经济的根本区别是( ) A 男女分工不同 B 经济形态不同 C 种植作物不同 D 经济规模不同
|
20. 难度:简单 | |
以其学说“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
21. 难度:简单 | |
冯友兰指出:“中国之所以于现在世界中流为乡下地位者,乃因中国未近代化或现代化,乃因中国未有某种文化。’对这种“乡下地位”的文化,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 A 专制文化 B 中体西用 C 儒学伦理 D 农耕文明
|
22. 难度:简单 | |
我国传统寿称,有一种修辞方式为“析字”,即借助汉字的形体部件进行组合或拆分的特点,来婉转地表情达意,如:八十八岁称“米寿”。据此则“白寿”对应的年龄应是( ) A.101岁 B 100岁 C 99岁 D 98岁
|
23. 难度:简单 | |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
24.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此时再想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在此情况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形成:妇女裹小脚,生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费正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 社会风俗影响经济发展 B 18 世纪中国经济未出现新经济因素 C 人力过剩是阻碍机器发明的主要原因 D 自然经济制约了科技进步
|
25. 难度:简单 | |
1521年,明朝第十一任帝朱厚照死,没有儿子,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之后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即大臣们围绕朱厚熜该怎样称呼朱厚照的父亲(父亲还是伯父)和自己的父亲(父亲还是叔父)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议,并发生了流血事件,很多皇帝意见的反对者被廷杖致死。对于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大小宗”体系 ② 是儒学思想为正统的体现 ③当时理学正处于兴盛时期 ④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
26. 难度:简单 | |
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该评论反映出《墨竹图》所代表的绘画形式具有如下特征( ) ① 借物抒情 ② 注重写意 ③ 表现自我 ④ 讲求对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27.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B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C 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 D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
28. 难度:简单 | |
宋朝的两位豪放派大词人,有人这样评价,一个如日出时的万马奔腾,长啸遨游;一个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是不悦耳的呐喊,也出自肺腑的悲壮沉郁。这两位词人是( ) A 辛弃疾 苏轼 B 陆游 辛弃疾 C 苏轼 辛弃疾 D 陆游 李清照
|
29. 难度:简单 | |
1776 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 500 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材料我们知道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 农耕经济的落后 B 西方国家的侵略 C 人口压力的承重 D 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30. 难度:简单 | |
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
31. 难度:简单 | |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
32. 难度:简单 | |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则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柳、黄二人同样是针对皇帝这个制度发言.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关于这个差异.以下解释较为准确合理的是( ) A 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B 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宋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C 二人所处社会的结构不同,二说都有其当代的合理性 D 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
33. 难度:简单 | |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问题也逐渐产生了,从而开始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 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 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 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 材料二 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经过唐玄宗40年的统治,曾经遍布森林的关中三辅地区几无可供砍伐的林木。到唐德宗年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城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 材料三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黄河泛滥的社会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并概述成型的中国传统文明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 8 分)
|
34.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l)根据下边的材料,完成下列表格。(4分)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某同学收集到有关中国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资料: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性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梁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项,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司马迁《史记·河梁书》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基本状况,分析其发展原因。(6分)
主题三 中国古代的科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2分)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
35. 难度:简单 | |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 1921 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二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 年 3 月和 1979 年 1 月、 1985 年 9 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注:图一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 图二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三标题写着:“中国 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材料三 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1分) 依据材料一,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 ? (3分)
( 2 )图一、图二中《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分)
( 3 )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5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是如何“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的。(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