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年辽宁省庄河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 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说明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漕渠         D.白渠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                     B                   C                D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唐太宗贞观四年曾讲:“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故就别院种三数亩禾,时自锄其稊莠。”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B.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

C.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D.古代农业歉收是因为统治者不亲自耕作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

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商业空前繁荣,其发展特点有

①市场扩大,商品品种增多    ②货币作用加强,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③商贸城市与工商市镇发展 ④商业资本活跃及商人队伍壮大与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海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土著人皈依天主教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我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欧洲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回了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上述核心观点是

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                   B.非洲开展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

C.奴隶贸易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非洲成为了新的市场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生动刻画了工厂制度下机器生产对人的控制导致人类行为的失态、错乱。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B.工业革命后

C.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厂制度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年—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而到1891年,已经有63个城镇。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大量吸引外来移民

C.大量人口不断迁往殖民地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大企业时代到来。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已成了计划经济

B.垄断组织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垄断组织消灭了私人生产

D.垄断组织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我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商品贸易的大门   D.获得了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

①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力②土纱以质优受到用户的欢迎③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的优势④洋纱的运销受到特权保护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郑观应曾批评洋务运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这实际是指

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          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了应对强敌,他采取的措施是

A.采取出卖国家方式求得和平        B.开展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

C.通过改革政治制度以图自强        D.通过外交努力来“以夷制夷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下图为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葡萄酒公司的亲笔题赠“品重醴泉”。张裕葡萄酒是中国的知名品牌。1892年由华侨实业家创办了烟台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酿酒工艺,又借鉴了西方技术,酿制成色味纯正的葡萄酒。这一企业的创办说明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张裕葡萄酒公司是山东著名的民族工业

B.“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山东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D.山东的封建小农经济结构已完全解体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铁蛋的曾祖父铁锤是近代的一位民族资本家,由于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出现,他的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近代史前期外资企业大量外资涌入中国

①是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开始于《马关条约》签订后③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④是民族战争失败的结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1934年前最高产值曾达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1947年恢复到16万吨,1948年又跌至13万吨,并被征军用。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外部原因有

①资金少、技术弱、产品竞争力差 ②官僚资本压制和国民政府内战政策 ③日本的经济掠夺 ④美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城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缠足会”最早在上海成立            B.上海近代居民典型住宅是居住大院

C.上海出现了第一家国人经营的西菜馆     D.中国人在此地首次尝试摄制影片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中华民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进音乐茶座和看电影成为上流社会的生活时尚

B.鞠躬、握手等礼仪的推广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C.民国初年,旧有婚姻观念有了完全改变

D.中山装流行,逐渐成为中西合璧的“国服”,为国人青睐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中国传统的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造成了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多舛②历史的车轮是向前发展的③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是不以中国人的好恶为转移的④新时代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这说明了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②生态环境被破坏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取代,“大人”、“老爷”等被“先生”、“君”取代,造成这种礼仪变化的历史背景包括

①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 ②教育制度的改革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电影《列宁在十月》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个农民将家中的余粮挑到集镇上去卖,途中被红军战士遇到,结果粮食被没收。这反映出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没收富农经济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列宁进行得比较成功的“实践”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有

1是在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包围的险恶国际环境中形成的  2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3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改善  4它超越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成为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的桎梏。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大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

A.经济基础薄弱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简单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商人有时“且贩自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重征”,再加上官吏勒索舞弊,“以致商人裹足不前”。这对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清政府对手工业产品实行违反价值规律的限价收购的做法,不仅见于云南铜矿,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的铜矿中、在贵州的水银矿、铅矿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封建政权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窒息了这些手工业部门的生机,商人宁愿求田问舍,将资金转向土地而不愿投入产业。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是如何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并分析其影响。(12分)

 

 

 

 

 

 

(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3分)

 

 

 

详细信息
42. 难度:简单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50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金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到1919年八年间,建成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的企业的扩建,新增加资本达到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最初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分)列举两个典型的民族企业。(4分)

 

 

⑶1928—1937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4分)

 

 

材料三  1942—1944年,日本从华北煤矿掠走近2000万吨煤;1938—1945年,从当涂、大冶等地掠走1670万吨铁矿石。日本还掠夺华商纱厂54家,占沦陷区华商纱厂的89%。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民族资本主义要获得发展需克服哪些障碍?(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