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A.颂古非今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
2. 难度:简单 |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3. 难度:简单 | |
1852年,英国驻广州商贸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数十年之久,并且已经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商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继续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和东南沿海地区 ③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力 ④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4. 难度:简单 |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5. 难度:简单 | |
洪秀全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与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A.维护小农经济是其出发点 B.都具有近代化色彩 C.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是其主要内容 D.其反对的对象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6.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材料中所指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应该是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
|
7. 难度:简单 | |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 直接推动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 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
8.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成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9. 难度:简单 | |
1920年ll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人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
10. 难度:简单 | |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
11. 难度:简单 | |
著名剧作家老舍在其名著《茶馆》中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李三,他在剧中有这么一段牢骚满腹的话:“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这段文字表明当时 A.帝制废除,天下大乱 B.袁世凯当政,民不聊生 C.民主道路,曲折复杂 D.军阀割据,战乱不休
|
12. 难度:简单 | |
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写道:“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孙中山的言论主要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 B.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C.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D.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热切希望
|
13. 难度:简单 | |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14. 难度:简单 | |
90年前,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A.反帝反封建 B.爱国主义 C.无产阶级革命 D.科学主义
|
15. 难度:简单 | |
16. 难度:简单 | |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
17. 难度:简单 |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
18. 难度:简单 | |
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
19. 难度:简单 | |||||||||||||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
20. 难度:简单 | |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下列代表英美观点的是 A.“这次事件与其说增强不如说削弱中国抗御外侮的力量。” B.“恐怕对于中国民众抗日激昂的感情有火上添油的危险。” C.“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的前提。” D. “名为抗敌,实则破坏抗战”、“ 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
21. 难度:简单 | |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刻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22.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武装斗争的主体是工人阶级 D.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
23. 难度:简单 | |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24.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 显错误,它是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
25. 难度:简单 | |
《20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南京条约》和太平天国运动 B.《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C.《马关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26. 难度:简单 | |
列宁曾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阅读下列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的论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政府和汉代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是采用委员制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既然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则建立民国就必然成为另一时代主题。问题是建立哪一种模式的民国呢?以孙文为理论骨干的革命党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当时的“美国模式”。所以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便是一个美国模式的民国。……不幸的是,这个生吞活剥的美国模式在中国实行起来却完全走了样。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黄炎培:“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和黄炎培的谈话(1945年7月) 请回答: (1)钱穆对唐代政治的评论,其历史依据是什么?近代有学者认为: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来看,中国古代也存在民主成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这句话?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模式的民国”的表现和结果。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4)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史实说明“新路”的特点。
|
27. 难度:简单 | |
(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根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中共八七会议决议》 材料二 无论各党派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应该停止内战……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 ——《中共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材料三 中共中央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筹,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请回答: (1)比较三则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什么变化?
(2)导致党的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起了什么作用?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
28.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 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 (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 材料五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上海研究资料》 材料六 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