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避讳具有久远的历史,史书记载连绵不绝。如,为避秦始皇嬴政讳,改“正月”为“端月”;避汉武帝刘彻讳,用“通”代“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书王世充作“王充”,空“世”字……这些史事说明                    (    )

       ①汉字演变趋势受制于政治                     ②古代帝王天下独尊

       ③封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历史研究须重视史料鉴别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徐霞客游记》中有如下文字:“一村依山逐洞,亦幽栖之胜”。“村亦百家之居,依山汇水,真山中之乐墅也”。“大寨诸村,山回谷转,夹坞成塘,溪木连云,堤篁夹翠,鸡犬声皆碧映室庐,杳出人间,分虚隔陇,宛然避秦处也”。“岭半得一山家,傍植芭蕉甚盛”。以上文字展示了                                                                     (    )

       A.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     

       B.辞官避祸、归隐林泉的文人心态

       C.明代自耕农自给自足的生活乐趣     

       D.不假矫饰、秉笔直抒的史家品格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以下史事,与张之洞的观点一脉相承的是           (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论述了技术应用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命运。这充分说明         (    )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利害参半           

       B.古代技术成了近代迷信的帮凶

       C.技术运用的社会条件至关重要           

       D.技术伦理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五四运动中谁点燃了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愤怒之火?五四运动的亲历者熊梦飞在《忆亡友匡互生》中写到:“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有研究者据此认为是匡互生点燃了赵家楼之火,五四运动的首功非英雄匡互生莫属。上述历史研究                                      (    )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评价正确      

       B.材料充分,结论待定,评价不正确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评价正确    

       D.材料不充分,结论待定,评价不正确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右图是文革期间的一张宣传画,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以下有关这张画的解读,合理的是(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①作者对知青下乡肯定是积极支持

       ②不能确定作者的真正立场

       ③画中主人公对知青下乡热潮的态度是身体力行

       ④由于这张画的主题不正确,不可能入选当时的全国美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在某些人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某些人”最有可能是                                (    )

     A.反法同盟各国的军队统帅            

       B.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者

       C.拿破仑占领地的抵抗分子             

       D.法国的自由派贵族和银行家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861年年初的一天,美国北方绅士巴特勒在华盛顿和一位南方的领导人就战争的可能性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南方领导人傲慢地说:“北方不可能开战,在北方我们有很多盟友。”巴特勒气愤地反驳道:“是的,在北方你们有很多盟友。如果你们只是在联邦的体制内争吵,他们会继续站在你们一边。但是,当你们向联邦的旗帜开枪时,人民就会团结起来同你们作战。而且,我向你保证:如果战争发生,奴隶制就会终结。”从这段材料看,双方的根本分歧是                                                (    )

    A.黑人奴隶制的存废                             B.权力的相互制约

       C.分裂还是统一        D.战争还是和平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18年2月末的一天,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在列宁的办公室激烈争吵。列宁愤怒地说:“够了,够了,别玩弄词句了!我一秒钟都不能忍受了!要进行革命战争就得有军队,可我们没有。革命的夸夸其谈该结束了……我再不能忍受空谈了!我说完了,恳请接受我的辞职!”列宁以辞职相威胁,是为了迫使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通过             (    )

       A.《四月提纲》                                     B.对德和约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30年,一些美国人把用破铁罐、纸板和粗麻布搭起来的一片片临时住所叫作“胡佛村”,乞讨用的或装破烂的口袋叫“胡佛袋”,抓来充饥的野兔叫“胡佛猪”,以此表达他们的不满。出现这种情景,是由于                 (    )

     A.政府的应对加剧了经济危机           

       B.胡佛的政策引发了通货膨胀

       C.胡佛的措施瓦解了社会保障体系     

       D.国家干预经济引发了社会动荡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二战烽火熄灭不久,美苏两国便走向了对抗之路,形成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冷战。冷战的形成是各种历史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                                   (    )

       ①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②美苏关系恶化      

       ③战后西欧国家希望遏制苏联                 

       ④苏联两重性外交政策                           

       ⑤中国革命胜利,美国的势力退出中国大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一度遭受了很大的挫折,直至80年代中期才又见曙光。90年代初,欧共体国家看到实现“大欧洲”梦想的天赐良机,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成立。“启动”的最关键环节和“看到实现梦想的天赐良机”的原因,分别是指                                                                                             (    )

       A.欧洲经济的恢复;苏联帝国轰然坍塌                                

       B.法德积怨的化解;欧洲政治格局剧变

       C.新科技革命兴起;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美元体系的崩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和甘薯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2)垦荒者为什么被称为“棚民”?(2分)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说的“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4分)

 

 

 

 

 

 

   (3)你如何认识何柄棣先生关于白莲教叛乱原因的结论?(在下列备选题中任选一题回答)

      题一:如果同意这一结论,请写出完整的推论。(4分)

 

 

 

 

 

 

      题二:如果不同意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4分)

 

 

 

 

 

 

   (4)简述十六到十八世纪英国移民的流向及其原因。(6分)

 

 

 

 

 

   (5)人口和环境是几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材料二反映出中国历史的局限加剧了自身的人口与环境危机。试予以说明。(8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