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浙江省2010-2011学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春秋左传》描述古代政治制度时说:“王后无嫡,则择立长;……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里 “古之制”是指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推恩令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中外朝制度     B.刺史制度       C.郡国并行制度   D.郡县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不断变化。民间俗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应是                                     (    )

    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巧合 ②鸦片成为引发战争的原因是个偶然 ③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世界历史发展大潮密切相关             (    )

    A.①②③         B.②③           C.③             D.①②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    )

    A.建立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抢占租借地                       D.划分势力范围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这种现象得以改变应该是在  (    )

    A.鸦片战争后                     B.太平天国运动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                  (    )

    A.“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精神

    B.“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美国实行联邦制

    C.“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④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巨变”是指                        (    )

    A.由闭关到开放                     B.由专制到共和                

    C.由落后到富强                     D.由愚昧到科学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

    A.实现了与国民党再度合作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

    C.放弃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调整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政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阅读《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192锭

2016台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    )

    A.文章作者极力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闰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    )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生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 ①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④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    )

    A.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样的规定说明了 ①唐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②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获得利益 ③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④唐代政府的有些措施对商业发展有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南都繁会图卷》(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京的盛况。画面从右至左,由郊区农村田舍开始,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表现纵横的街市,市面店铺林立,标牌广告林林总总,车马行人摩肩接踵。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南京是当时全国性商贸城市

    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南京等地商业的繁荣

    C.南京曾是明朝的统治中心

    D.我国最早的广告在明朝南京出现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中国古代)“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能够论证“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的主要依据是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                      (    )

    A.主要用于购买良田美宅             B.主要用于生活的挥霍浪费

    C.主要用于向封建官府交纳赋税       D.主要用于投资官营手工业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其要旨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其主要目的是                                (    )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C.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

    A.电影           B.广播           C.报刊           D.电视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的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①辛亥革命 ②光荣革命 ③工业革命 ④邓小平改革开放               (    )

    A. 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以上材料均出自各版本的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生产目的有何不

同?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景德镇“民窑”崛起的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根本性变化?(1分)依据材料三说明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1分)

   (4)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景德镇制瓷业在近代的发展情况,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信息?(至少答出两种)(2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总体发展趋势良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教据绘制)

材料二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    (单位:元/人)

 

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

中等收入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1985年

456

551

724

963

1164

2008年

4533

6195

10345

17888

26982

2008年比

1985年增

长(倍)

8.9

10.2

13.3

17.6

22.2

材料三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摘自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1)读材料一图表,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

了几次波折。结合史实,分别概括图表中时期I和时期II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

其原因。1978——1983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什么?(10、

分)

   (2)分析材料二表格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重申了哪些经济发展

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全会提出了哪些建设性主张?(6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

点)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