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2.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
3. 难度:中等 | |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 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④
|
4.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反思和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是非取决于学校 ④经世致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5. 难度:中等 |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 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6. 难度:中等 | |
我们经常会听到讲自己或某个人是跑跑龙套的。“龙套”在早期京剧中指的是( ) A.一种角色的行当 B.京剧的一支小流派 C.一种用于和声的唱腔 D.一批专门给人化装或后台服务的人
|
7.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
8. 难度:中等 | |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 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 ) A.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B.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C.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D.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
9.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B. 科学 C.西学 D. 民权
|
10. 难度:中等 | |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
11. 难度:中等 |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12. 难度:中等 | |
“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 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
13. 难度:中等 | |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 ‘希腊思想之复活’和‘原始基督教复活”’。下列对这两大潮流共同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都发生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代 B.都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C.都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社会层面 D.都起到破除基督教神学束缚的作用
|
14. 难度:中等 | |
“……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 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
|
15. 难度:中等 | |
美国哲学家梯利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在卢梭那里,道德和宗教不是推理 思维的事,而是自然的感情问题”。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中的哪一思潮( ) A.理性主义 B.浪漫主义 C.科学主义 D.现实主义
|
16. 难度:中等 | |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 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 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
17. 难度:中等 | |
“深刻的文化产品在思想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大量涌现。在思想禁锢的 情况下,人们每说一句话都要小心,每写一个字都要以君主的个人好恶为转移,其聪明才智就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难以产生伟大的思想作品。”这段话主要指出了( ) A.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 B.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 C.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D.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
18. 难度:中等 | |
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李四光地质力学
|
19. 难度:中等 | |
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 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
20. 难度:中等 | |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险入绝境”是指( ) A、雅典面临外族人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
21. 难度:中等 | |
历史发展往往是辨证地统一在一起.从民主的发展进程来看,在梭伦改革中即是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重要成果,又是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发展时最大障碍的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废除“六一汉”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建立“五百人会议” D.鼓励发展工商业
|
22.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益衰微
|
23. 难度:中等 | |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
24. 难度:中等 | |
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 )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
|
25. 难度:中等 | |
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题目。其中不准确的是 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B.《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百年基业》 C.《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26. 难度:中等 | |
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32分)材料一:
材料二: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三: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四: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2分)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
(3)概括材料三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4分),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4分)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4)材料四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4分)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三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4分)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6分)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4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