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结论错误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 ②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③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 ④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全部为礼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2. 难度:中等 | |
《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开始实行分封制 C. 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D.礼乐制度的崩溃
|
3. 难度:中等 | |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险入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人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
4. 难度:中等 | |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贾谊、汉景帝 B.晁错、汉文帝 C.董仲舒、汉武帝 D.魏征、唐太宗
|
5. 难度:中等 |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髙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6. 难度:中等 | |
《剑桥中国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
7. 难度:中等 | |
—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的是 A.西晋五胡乱华 B.中唐安史之乱 C.北宋靖康之变 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
|
8. 难度:中等 | |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
9. 难度:中等 | |
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 ① 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 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 难度:中等 | |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抗日战争后
|
11. 难度:中等 | |
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天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这表明政府主张 A.西学中源 B.中体西用 C.君民共主 D.道德救国
|
12. 难度:中等 | |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以下历史现象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罗马万民法的出现 C.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
|
13. 难度:中等 |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
|
14. 难度:中等 | |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最初十年,最不可能出现在山东半岛的旗帜是
A.日本海军军旗 B.德意志三色旗 C.义和团的旗帜 D.五色旗
|
15. 难度:中等 | |||||||||||||||
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实际上各国参加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 D.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
16. 难度:中等 | |
1919年孙中山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下列哪一件事动摇了这些“地底陈土”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抗日战争
|
17. 难度:中等 |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出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18. 难度:中等 | |
“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根据这种思路,希特勒上台后 A.疯狂扩军备战 B.组织纳粹党 C.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 D.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19. 难度:中等 | |
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主世界的双璧”。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 B.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
20. 难度:中等 | |
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国应消除其国际经济政策中之冲突,并鼓励任何缔约国或所有缔约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该条规定对于美国来说 A.有利于从经济上控制欧洲 B.增强了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 C.马歇尔计划的使命已完成 D.强化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
|
21. 难度:中等 | |
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一文中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A.欧美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 D.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
22. 难度:中等 | |
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
23. 难度:中等 | |
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若无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 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
24. 难度:中等 | |
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稍后的3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者将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周的会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演出顺次罗列其上。在设计者看来
A. 尼克松的访华具有跨时代意义 B. 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C. 中美是可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 D. 中美终于打破坚冰实现建交夙愿
|
25. 难度:中等 | |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迦马 D.麦哲伦
|
26. 难度:中等 | |
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A.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D.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
27. 难度:中等 | |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
28. 难度:中等 | |
某杂志举办“十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家”的评选活动,意大利以第一名当选。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当选的理由有 ① 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其航海家发现了新大陆 ③起源于此的文艺复兴影响了世界 ④古代罗马创造了现代的“西方文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29. 难度:中等 | |
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对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描述恰当的
A.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人文主义成为主要思潮 C.人和世界的被发现 D.新航路的开辟
|
30. 难度:中等 |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占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
31.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天人感应”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为皇权所需要 B.新儒学一定程度继承了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
32. 难度:中等 | |
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B.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D.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
33. 难度:中等 | |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此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 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普遍的推崇 C.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的初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34.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政治理念的异同 B.证明甲午战争日胜我败的历史原因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 D.质疑德相俾斯麦的评价
|
35. 难度:中等 |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说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缓和的趋势 C.反映出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的趋同化
|
36. 难度:中等 | |||||||||||||
记录文明进步的文博资料(8分) 主题1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材料: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问题:(1)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4分)
主题2 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以下为《拿破仑法典》的摘录: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问题:(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条款所体现的原则。(2分)说明其思想和法律上的来源。(2分)
|
37. 难度:中等 | |
制度的演进(15分)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l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材料三: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有人这样评论此事:“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材料四: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 (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2分)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4分)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观察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深刻含义?(2分) (4)结合所学和材料四,概括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2分)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3分)
|
38. 难度:中等 | |
学界眼中的戊戌变法(10分)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长时问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问题: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3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3分)
|
39. 难度:中等 | |
理性的光芒(9分) 材料一: 霍布斯认为,人们在组成国家后已把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了主权者,既然君主是主权的体现者,国民的总意志,那么他的利益便理所当然地体现了臣民的利益,他本人就是全体臣民的化身。如此,则臣民对君主的任何反抗都意味着对自己的反抗。 材料二: 洛克以为,那种关于把全部权利上交给主权者的主张荒唐得近乎滑稽。人们组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和安全,如果把一切权利都转让了出去,使君主有权任意处置自己的自由及生命,那么这与自然状态下有何区别?这等于是为了防止臭猫和狐狸的侵袭,却甘心被狮子吞噬,甚而还以此为安全!天赋人权绝不可转让或遭剥夺,保护这些权利正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抹煞人权的国家没有存在的意义,而侵犯人权的政府即是暴政、专制。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绪纲《读(社会契约论)》 问题: (1)材料一、二中霍布斯与洛克论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1分)他们的观点有哪些不同?(4分) (2)为防止出现“侵犯人权的政府”,孟德斯鸠在材料二洛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学说?(1分)结合中外相关两个史实,指出这一学说的历史作用。(3分)
|
40. 难度:中等 | |
中世纪城市(8分) 材料:今天欧洲的资本主义,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成人了;但是,任何成人的最初形态都是一颗精子和一颗卵子结合,并在母体的子宫上着床。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端,就是资本主义这个“成人”的最初形态——一颗精子和母体里的卵子结合并着床的过程。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化等方面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
|
41. 难度:中等 | |
李鸿章出访(25分)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1896 年2 月,为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时也为“联俄制日”,李鸿章被派出访欧美,进行了一次环球访问。在法国期间,他去南部工业重镇克鲁索市(Creusot)的施耐德(Schneider)军工厂购买大炮。为讨教强国之策, 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了已经下台的俾斯麦。对于这趟经历, 他得出的根本结论是:“至于根本计, 尤在于变法自强。” ——《李鸿章历聘英美记》 材料二: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 材料三: 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在回答有关教育问题时他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材料四:“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适逢美国国会已通过了排华法案《格利法》。李在抨击这个法案时,“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他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材料二、三、四摘自李鸿章答《纽约时报》) 材料五: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故前史者现象之原因,而现象者前史之结果也。夫以李鸿章与今日之中国,其关底既如此其深厚,则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中国数千年来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夫现时中外交涉之隐情,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 ——梁启超《李鸿章传》 问题: (1)结合《马关条约》影响,分析李鸿章为千夫所指的原因。(4分) (2)分析材料一中“清廷“联俄制日”的可能性。(4分) (3)材料五认为应如何评价李鸿章?(2分) (4)综合五则材料及所学,评李鸿章的出访。(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