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大宗者尊之 统也,大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人)者也,不可以绝”,“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宗,不 足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材料主要表明周代早期 A.血缘凝聚力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而崩解 B.宗法制的特色是父系与嫡长子继承制 C.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受宗法力量支配 D.丧服制度和行为规范弱化了血缘认同
|
2. 难度:中等 | |
据欧阳修《新唐书·宗室列传赞》记载:“然建侯、置守,如质文递救,亦不可一 概责也。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置守宰……故王者视所救为之,勿及 于敝则善矣。”这段话反映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君王应注意“封建”与“郡县”相互平衡 B.郡国并行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郡县单轨比封建郡县双轨一体更有优越性 D.汉以来皇帝制度一直都有封建制相伴随
|
3. 难度:中等 | |
所谓“罢市”,是指城市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非正常地终止商业交易活动。据 《大清会典》,雍正二年“议准地方如有借事聚众、罢市、罢考、欧官等事”,都要严惩,否 则有关官吏并以“溺职例革职”,严禁地方民众借“罢市”等方式对朝廷任免贬黜施加压力, 否则“加倍治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罢市”是古代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之一 B.严禁、严惩成为历朝统治者治理“罢市”的手段 C.这从侧面表明市民阶层的逐步形成和崛起 D.传统社会的政府管理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
4.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活字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5. 难度:中等 | |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称:“洪秀全除推行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以外,他有社会 革命的思想没有?他提倡男女平权,但他的宫殿充满了妃妾。” 这则材料反映出洪秀全 A.主张在中国全面复兴西方基督教 B.想打倒列强,恢复中华民族的自由 C.企图建立新朝代而非新国家或新社会 D.对于社会革命也是十分积极的
|
6. 难度:中等 |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实际上它们只 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 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作为历史解释,它可以用来评 价 A.《资政新篇》 B.洋务运动 C.维新思想 D.辛亥革命
|
7. 难度:中等 | |
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 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 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
8. 难度:中等 | |
1937年4月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林伯渠代表中 共宣读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祭文;2012年4月清明节前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官员 在台北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意欲凸显“慎终追远”、“源远流长”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是高于政治层次的文化历史层次。对两次祭奠黄帝陵共同传达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民族认同推动国共合作 ②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凝聚力 ③救亡图存激发民族认同 ④海峡两岸认同“一个中国”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
9. 难度:中等 | |||||||||||||||||||||
该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资料来源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第1446页 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B.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 C.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D.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
|
10. 难度:中等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 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中华人民共和 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 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建国初期,最先提出上述方针的文献分别是 A.《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1. 难度:中等 | |
2012年1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前,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 迈着蹒跚的步伐,带着子孙登上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 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 列“网友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A.邓公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B.邓小平“南巡”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C.邓小平“南巡”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
12. 难度:中等 | |
2011年3月,中国支持安理会采取适当和必要的行动稳定利比亚局势,但对支 持安理会决议部分内容有困难,因此投了弃权票;2012年2月,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 草案进行表决,考虑到提案国在各方仍有严重分歧的情况下强行推动表决无助于维护安理会 的团结和权威,无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中国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13.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 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 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B.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
14. 难度:中等 | |
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指出:“统治者除了其人民自身所准备接受的东西 外,是不可能给他的人民以任何东西的……对于专制君主的这一观念, 代之以人民 自身方面的公意这一观念,亦即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民去追求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的那种 意志。”下列思想家的名字最适合填入横线的是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
|
1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 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 指的是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英国的君主统治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平衡 D.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得以正式确立
|
16. 难度:中等 | |
该图片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的一张前苏联宣传画,宣传画敦促工人们加入生产突击队,以实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原画上写着:“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该宣传画反映了 A.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工人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无法调动工作热情 C.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 D.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弊端初现
|
17.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传》中写道:“在这场危机过后,(苏联)很快就迁怒于中国,赫鲁晓夫 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和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原则立场。 这个讲话,成了苏联对中共发起新一轮围攻的信号。”这场危机是指 A.越南战争 B.柏林危机 C.朝鲜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
18. 难度:中等 | |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 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开始后经济的发展 B.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C.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D.解决二战结束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
19. 难度:中等 | |
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即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 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 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这一理论的影响是 A.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B.美国逐步放弃其霸权政策 C.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 D.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
20. 难度:中等 | |
19世纪中前期,对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时代。革 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一些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日益尖锐 的社会矛盾与危机感到失望与不满。由此文学艺术领域兴起的流派,其代表作有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1. 难度:中等 | |
(14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成就历史发展的机遇。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 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 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 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 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 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 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 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 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宋朝发生的商业革命为何未对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6分)
|
22. 难度:中等 | |
(14分)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 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 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 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 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 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 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 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 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海国图志》 《民报》及孙中山题词 《新青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 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 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6分)
|
23. 难度:中等 | |
(10分)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 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 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 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 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 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 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 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 不同结果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
|
24. 难度:中等 | |
(10分)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东西方先哲,面对社会的动荡与衰败, 都设计了治世良方,以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 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 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 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 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 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 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主张建立的社会秩序的特点。简要分析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社 会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家方案。你是怎样看待柏拉图 《理想国》这一的设计方案的?(3分)
(3)材料三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途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 与柏拉图治国主张的相同点以及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治国理念的不同点?(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