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1)(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涉及帝王年号的是

A.开元通宝 B.建安文学 C.文景之治 D.澶渊之盟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史记》载:“(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这里的“鹿台”是指

A.钱库    B.鹿厩    C.舞台    D.粮仓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公元前6世纪,鲁国某贵族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

A.300亩    B.200亩     C.500亩    D.100亩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如图是利用杠杠原理来汲水灌溉农田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此物在哪一地区被普遍采用

6ec8aac122bd4f6e

A.长江以南          B.中原地区

C.江淮之间          D.太湖流域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www.7caiedu.cn分割王国部分土地给列侯,这些列侯

A.归中央管辖       B.归行省管辖

C.归王国管辖       D.归郡统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人们常常把历史长河中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称之为“大变革”。下列不能称为“大变革”的是

A.商周之际,属国变为封国    B.春秋战国,分封变为郡县

C.三国时代,统一走向分裂    D.清末民国,专制变为共和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室壁

虚危

6ec8aac122bd4f6e

宿

角亢氐

兖州

房心

豫州

尾箕

幽州

室壁

并州

虚危

青州

6ec8aac122bd4f6e

A.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反映了从先秦到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B.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C.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表明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发展进步之处主要是

A.农民向封建国家承担定量田租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C.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           D.人头税被废除了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列措施未促使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是

A.初税亩  B.相地而衰征   C.为田开阡陌   D.两税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如图为隋唐时期局部图。A、B、C、D四城市中,同时以铜镜、造船业和纺织品著称的是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B.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A.国力差异         B.制度差异     C.观念差异         D.时代差异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有材料这样表述:“(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符彦“无可奈何”的原因主要是

A.周渭身为高官,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权力分离,双方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是虎门销烟,镌刻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

A.指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纪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C.铭记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精神传统

D.明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朝鲜和俄国本是相隔甚远的两个国家,但在世界近代史上却成了邻国。促使它们成为邻国的直接原因是

A.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    B.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

C.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思想属于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 革命派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853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材料中的“这次变革”是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将一幅华盛顿肖像赠送给徐继畬,他在赠送仪式上说:“华盛顿与中国人民一样,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与中国人民一样,坚持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这一材料表明                                             

A.徐继畬崇洋媚外且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赏识

B.美国政府鼓励徐继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C.美国政府为维护在华利益积极扶植代理人

D.中美通过早期的文化交流开始了彼此间的了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2分)如图,依据下图和所学的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推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自然条件。(8分)说明你对于农牧业分界线北移的利和弊的认识。(4分)

6ec8aac122bd4f6e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4分)阅读下列引目《新唐书》〔食货志〕的材料。

材料一  初,德宗〔779-805年在位〕纳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为常平本钱。

材料二  穆宗〔820年〕即位,两镇用兵,帑藏空虚,禁中起百尺楼,费不可胜计。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江淮、浙东西、岭南、福建、荆襄茶,播自领之,两川以户部领之。天下茶加斤至二十两,播又奏加取焉。右拾遗李珏上疏谏曰:“榷率起于养兵,今边境无虞,而厚敛伤民,不可一也;茗饮,人之所资,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不可二也;山泽之饶,其出不訾,论税以售多为利,价腾踊则市者稀,不可三也。”其后王涯判二使,置榷茶使,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天下大怨。

材料三  武宗〔840年〕即位,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搨地钱”,故私贩益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茶税是在德宗时开始征收的。就德宗开征茶税一事,反映出唐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6分)

(2)据材料二所述,李珏上疏向穆宗提出什么建议?其依据是什么? (6分)

(3)据材料二和三所述,政府增加征收茶税带来什么后果?(2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1896年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1898年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1900年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次年邹客、周树人(鲁迅)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秋瑾自筹资金赴日留学。

l903年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 以“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1905年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6年

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7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4分)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 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 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2分)

(2)阅读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5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