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宋”姓源于 ( ) A.君主封地 B.帝王赐姓 C.居住村落 D.生活部族
|
2. 难度:简单 | |
《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干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
3. 难度:简单 |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A.唐朝设立三省 B.宋朝设参知政事 C.明朝设置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
|
4. 难度:简单 | |
《全球通史》中写道:“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
|
5. 难度:简单 | |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
6. 难度:简单 | |
亚里士多德曾就雅典的民主政治如是说:“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他们所执掌的权威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权威”。由此可以看出 A.雅典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社会 B.雅典公民享有不少民主权利 C.雅典是一个高度自治、轮番而治的国家 D.雅典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
|
7. 难度:简单 | |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8. 难度:简单 |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9. 难度:简单 | |
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
10. 难度:简单 |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
11. 难度:简单 | |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
12. 难度:简单 | |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13. 难度:简单 | |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B.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C.共同点主要指双方的共同利益 D.新的开始指中美两国全面合作
|
14. 难度:简单 | |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B.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三通”的达成 D.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
15. 难度:简单 | |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D.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
16. 难度:简单 | ||||||||||||||||
下表反映出20世纪下半期世界各文明政治控制的领土数量发生变化,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表:各文明政治控制的总领土估算(单位:万平方英里)
——摘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注: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 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B.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C.西方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出现民族分离运动 D.中华文明圈内各国和谐共进,变化微弱
|
17. 难度:简单 | |
班固《汉书》:“(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
18. 难度:简单 | |
1802年出版了圣西门的《日内瓦书信》;1808年出版了傅立叶的第一部著作……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上述材料表明 A.空想社会主义只适合未来社会 B.空想社会主义已经超越当时经济发展阶段 C.思想的进步受经济发展的限制 D.随着经济进步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定实现
|
19. 难度:简单 | |
1877年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 D.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20. 难度:简单 | |
“直到……1820年 ,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 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
21. 难度:简单 | |
右图是《万国宇宙志》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原因是
A.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 B.对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 C.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D.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
22. 难度:简单 | |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23.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近代史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 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24. 难度:简单 | |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 B.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
25. 难度:简单 | |
(24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
26. 难度:简单 |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材料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12分)
|
27. 难度:简单 | ||||||||||||||||
(16分)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2分) (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3)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