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这项事务的会是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
|
2. 难度:简单 | |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
3. 难度:简单 | |
1742年,辉格党领袖、内阁首相罗伯特·沃尔波,因失去了下院多数的信任而被迫率内阁集体辞职,此后,“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就成为英国一种不成文的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 A.防止国家元首专制独裁 B.形成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关系 C.进一步增强内阁首相的权力 D.协调内阁与国王的关系
|
4. 难度:简单 | |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5. 难度:简单 | |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对中日关于“中国”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②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③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清国”和“中国”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④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
6. 难度:简单 | |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
7.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他不知道该材料的真伪。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B、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
8. 难度:简单 | |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
9. 难度:简单 | |
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理应得到我们的鼓励。”这段话表明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C.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
10. 难度:简单 | |
傅立叶认为:现实的工业文明或工业制度是新成立的奴隶制,是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人类的耻辱。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看法 A.是正确的,揭示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B.是错误的,抹杀了工业文明成果 C.是片面的,没能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制度 D.是激进的,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
|
11. 难度:简单 | |
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国的记者发回电文说:“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非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现城内各机关尽归革命党掌握,民间尚无骚扰情事。”据此判断当时的情境是( ) A.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夺取政权 B.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告正式成立 C.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把持政权 D.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对俄国革命持中立态度
|
12. 难度:简单 | |
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提出的最低革命纲领要求: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实践来看,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就是指 A.资产阶级共和国 B.社会主义共和国 C.新民主主义国家 D.实行多党制的国家
|
13.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词作家。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见证。根据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②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③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④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明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
14. 难度:简单 | |||||||||||||||||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15. 难度:简单 |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
16. 难度:简单 | |
1958年7月,台湾当局利用美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反攻大陆”。7月18日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8月底,美国撕下了“盟友”的假面,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由此可见当时 ①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②中共有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③美国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④“台独”势力开始猖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7. 难度:简单 | |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
18. 难度:简单 | |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
19. 难度:简单 | |
“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 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 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
20. 难度:简单 | |
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国应消除其国际经济政策中之冲突,并鼓励任何缔约国或所有缔约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该条规定对于美国来说 A.有利于从经济上控制欧洲 B.增强了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 C.马歇尔计划的使命已完成 D.强化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
|
21. 难度:简单 | |
古巴导弹危机走进60个春秋。当年赫鲁晓夫曾向肯尼迪建议“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美国代表需要声明: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A.发生时美苏两极格局尚未确立 B.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
22. 难度:简单 | |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来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
23. 难度:简单 | |
在学习和研究俄国(苏联)历史中,国旗图片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某班同学对这一事件从国际关系方面展开探究,其历史价值在于 A.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D.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变化
|
24. 难度:简单 | |
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
25. 难度:简单 |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提出了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如下图)。“和平鸽”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大洋州和非洲国家,联合国是“和平鸽”的头部。“和平鸽”战略说明 A.中国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B.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C.中国正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D.中国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26. 难度:简单 | |
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 C.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
|
27. 难度:简单 | |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大三角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A. “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 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D. 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28. 难度:简单 | |
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①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②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9. 难度:简单 | |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
|
30.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 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31. 难度:简单 | |
(15分)在追求近现代民主政治过程中,一曰理念,二曰民情,三曰实践,关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66天的漂泊之后,“五月花号"大帆船向北美大陆靠近。船上有102名乘客,约有三分之一是清教徒(注:英国国教中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改革派)……他们必须想尽办法团结在一起才能够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去。……在经过反复和郑重的讨论协商后,41名男乘客签订了一份公约……我们在上帝面前一起庄严盟誓签约,自愿结成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实施、维护和发展,也为了将来能随时依此而制定和颁布有益于殖民地全体民众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全体都将保证遵守和服从。 ——杨雁:《“五月花号公约"对北美殖民地早期政治体制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五月花号公约》所体现的政治理念。结合所学,说明公约产生的背景。(4分)
材料二 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的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中华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6分)
材料三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文选》 (3)结合材料三指出在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美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哪些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5分)
|
32. 难度:简单 | |
(15分)二战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观念和力量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1)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4分)
材料二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2)概括材料二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为什么?(7分)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Dragon(中国龙) (3)上图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4分)
|
33. 难度:简单 |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古有四民:日士、日农、日工、日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 ——南宋《嘉定赤城志》 归纳并评述材料中的经济思想。(10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