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练习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6ec8aac122bd4f6e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

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

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唯物主义                 D.佛道教义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

6ec8aac122bd4f6e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倡导“三纲五常”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②注重气节与品德

③发奋立志 ④敬畏天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           D.孔孟之道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