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材料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什么制度的影响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
2. 难度:简单 |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 B.“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C.“除井田,民得卖买”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3. 难度:中等 | |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嫁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的生活富裕安逸 B.农业地位极其重要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4. 难度:简单 |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
5. 难度:简单 | |
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的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的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
6. 难度:简单 | |
通过分析图一、图二、图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上发生的变化 A.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B.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C.古代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均衡 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的各个地区发展
|
7. 难度:简单 | |
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
8. 难度:简单 | |
这个社会阶层“生活中,招徕、竞争、炫耀、斗胜、哄笑、人头攒动、声嘶力竭,无所不有。……他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够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坊市制度的实行 D.小农经济的发展
|
9. 难度:中等 | |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③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
10. 难度:简单 | |
王守仁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他提出的修养关键是 A.“齐物我” B.“致良知” C.“正君心” D.“存天理”
|
11. 难度:简单 | |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对孝文帝改革的 A.客观表述 B.客观记载 C.客观评论 D.主观评论
|
12. 难度:困难 | |
政治制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1)秦朝开创了一种有创新内容的政权组织形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政权组织形式”的出现具有怎样的历史必然性?(6分) 材料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经济背景和意义。(4分)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分别说明产生的根源根源。(6分) 材料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 秦后,茶叶的种植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沿长江南下向全国传播。……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的原因。(6分) 材料三 通常所说的自由主义,是指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者;保守主义的特色则为拒变,重视稳定与秩序,缺乏想象力、憎恶新观念等。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但他的基本主张在德、察、刑三者不可偏废,并未跳出儒家的正统。照传统来说,他是儒家革新派。照现代说,他是“保守自由派”,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还产生不出近代的自由主义。 ——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 (3)根据材料三和王安石变法的史实,指出“王安石……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的观点的依据。材料三认为“照现代说”王安石是“保守自由派”,这说明其根本看法是什么?(6分)
|
14. 难度:困难 | |
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3分)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韩国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3)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的。(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