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
2.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
4. 难度:简单 | |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
5. 难度:简单 | |
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
6.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7. 难度:中等 |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B.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D.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
8. 难度:简单 | |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这次会议是中国几十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或许称得上是最具勇气的一次变革,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1978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C.形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9. 难度:中等 |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
10. 难度:简单 | |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爱好读书,阅读《申报》、看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
11. 难度:中等 | |
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兴奋地说:“五年来,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他感叹的洋务建设成就是 A.海军的兴办 B.电报局的兴办 C.民用工业的创办 D.新式学堂的兴办
|
12. 难度:简单 | |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空前的破坏,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 B.垄断组织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形成尖锐矛盾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丧失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13. 难度:中等 | |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本家的坚决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
14. 难度:简单 | |
20世纪50至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1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D.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
16. 难度:简单 | |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实行粮食税制度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
17. 难度:中等 | |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历史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历史依据是 A.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市场经济 B.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计划经济 C.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D.俄国1861年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
|
18. 难度:简单 | |
梁启超曾称誉美国是“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他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独立自治共和国,而可以自存。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认为美国的共和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B.梁启超认为美国共和政治不宜推广 C.梁启超看到美国的共和政治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 D.粱启超赞成在中国仿行共和政体
|
1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的“变革”和“再生”主要是指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③“新经济”的出现 ④推行社会福利制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20. 难度:简单 | |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
21. 难度:简单 |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
22. 难度:简单 | |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福利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C.其特点是覆盖面虽然广,但高收入阶层受惠多 D.实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
23. 难度:简单 |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24. 难度:简单 |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
25. 难度:简单 | |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近乎每一个人民都是资本家。”与该广告思想相一致 A.“混合经济” B.“经营者革命” C.“人民资本主义” D.建设“福利国家”
|
26. 难度:困难 | |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 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4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6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10分) (4)综上所述,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6分)
|
27. 难度:困难 | |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曾经说:“只有对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验证了林毅夫教授的这句话。 材料一: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苏联的故事》 材料二:斯大林时代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布热津斯基《大失败》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解读】图一: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图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6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主义体制”是指什么?它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所体现的中国经济体制调整与二战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的侧重点有何不同?(8分) (4)以上经济体制调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