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2013学年甘肃省高三第二次(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节的情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不包括

A.明清两代都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社会

B.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

C.明朝废除宰相造成了政治黑暗的局面

D.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完全专制社会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君主专制政体直接相关的有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说:“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的基础。”希腊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后人对希腊民主也有所发展。下列近现代两方政治制度和思想中,不能从希腊民主政治中找到源头的是

A.英国的议会制                         B.美国总统每届四年的任期

C.法国参议院议员的选举方式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  

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

B.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

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

D.主张重罪轻罚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某书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日爵房,一日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最有可能的国家是

A.中华民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这里所说的“奠基石”和“根”的主要内涵是

①共和制  ②联邦制   ③三权分立  ④黑人奴隶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A.法国不断地对外扩张                    B.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

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D.责任内阁制的高效运转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武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流传着“洪秀全智惩清兵”等七个短篇故事,歌谣有“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等10多首。这些资料的研究价值在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太平天国运动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C.清政府军队不堪一击

D.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 “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荒谬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B.儒家的至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处于根本对立,双方无法兼容

D.中国的西方化不彻底,无法真正推动中国进步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天津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有人在上海警察局1919年5月的档案中,发现当时许多上海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学校校长发出的通知(如右图)。引发学生缺席的原因应该是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民族工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淞沪会战爆发,急于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B.工农武装割据正确革命道路尚未被全党认可

C.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仍处于高潮

D.中共没有找到一条正确革命道路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而且也不在其他各大城市,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它反映了

A.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中国新闻网2009年5月30日报道: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今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下列对中国远征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开辟了国外抗日战场

B.主要任务是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

C.在缅甸救出被日军围困的英军七千多

D.他们抗击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C.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D.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它                         

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A.西方社会反对“一国两制”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一国两制”适合香港发展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返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A.实现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和平统一是台湾民众的迫切愿望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2009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乃尔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材料三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一一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4分)指出其历史作用。(2分〉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

(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2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1分〉 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3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7分)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5分)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 “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7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