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2013学年陕西省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宋徽宗时期,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这表明

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③以前坊市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④“侵街坊廊钱”的征收根源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此规定体现的特点不包括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实行代议制民主

C.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D.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复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导致这种“全球体系”形成的因素有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殖民扩张  ③工业革命 ④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A.坚持观察判断调查                      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C.保存人类历史功绩                      D.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东西方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①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比较注重追求道德境界②文艺复兴着眼于人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一种貌似退步的进步思潮③老庄道家和中国的道教均以天地境界作为追求的目标,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④世园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人对天地境界的精神追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直接民主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反对问政于民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彻底否定了神学权威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D.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到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D.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则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A.宗法关系         B.道德规范          C.战争祭祀         D.儒学思想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有启蒙思想家说:“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民权政府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报载,西方某古玩拍卖市场曾有人拍卖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史学家李维名著《罗马史》,纸张已变黄发脆,一张张翻阅都很困难,竟以10万英镑高价成交。你认为这一文物是

A.真迹而价值较高    B.同时代的仿制品    C.后人制伪无价值    D.真迹而价值不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论为基础的,……”该论述反映了科学

A.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                  D.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成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其中与“资本主义精神”不相符的史实是

A.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

B.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人们对黄金的渴望

C.持续400余年的黑奴贸易

D.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李贽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恩格斯指出:“原来,在(德国)资产阶级借以组织起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其中该“机构”是

A.内阁             B.联邦议会          C.帝国议会         D.巴黎公社委员会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由平民出身、从事贸易或其他资本主义冒险事业的人组成的中产阶级的相应发展。到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西欧很多国家中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同贵族分享权力,因为出身不再能保证贵族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垄断。富有的资产阶级花钱买地产,模仿贵族的习惯和爱好,成了遍及欧洲各地的寻常的事。”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

B.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改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与唐甄观点基本一致的是

A.韩非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孟子尖锐地指出“以力假人者霸”。朱熹说:“(春秋)五霸则假借仁义之名,以求济其贪欲之私耳。”材料体现了春秋时期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仁爱思想的发展

B.各国君主们对“仁义”显得没有兴趣,不耐烦

C.私学兴起,“士”的活跃,仁爱思想得到了深化、发展

D.“仁”道精神已经变味,带上了功利色彩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马克思认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段话主要强调的是殖民掠夺

A.给亚、非、拉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B.有利于落后地区旧制度的瓦解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D.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使人们获得了解放灵魂的自主权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沉重打击了宗教神权与贵族特权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扩大统治区域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的制度

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

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脚趾)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身心担心无法依靠)。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东汉以后,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自西晋末年至宋元时期,每一次北方大乱,都促使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

材料二 江西向湖南、湖北的移民活动始于唐代,结束于清朝中叶。其间迁移高潮迭起,尤以元末明初移民的声势最为壮观。因此有“江西填湖广”的谚语。两湖则早在元代以前就开始了向四川的移民。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锐减。清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数以万计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十几个省的移民来到巴蜀大地,故民间有“湖广填四川”之说。清道光以后,我国人口大量向关外、口外迁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外出现了“移民实边”的议论。光绪时东三省全部开禁,内地移民涌向关外,东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口外蒙古地区也于光绪年间开禁放垦。尽管“走西口”也是习惯性的人口迁移,但由于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移民规模比“闯关东”要小得多。

材料三 秦汉至魏晋,黄河流域人民为逃避战祸,不断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隋唐时期,中国商人大量移居海外。明代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等原因,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增强,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东南亚各地经商和居住。

材料四 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始,华工大批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国的海外移民有1000多万人。近代中国向海外移民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摘编自李传永、李恬《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材料四显示了近代中国人口迁移呈现怎样的新特点?简析其原因。(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影响。(3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教育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学校以经学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

——《汉代的教育》

材料二 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以1636年哈佛学院的建立为开端。随后1693年美国南部建立了威廉·玛丽学院,1701年康涅狄格创办耶鲁学院。这三所最早的学院都以培养传教士为主要目标,完全照搬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体制。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设神、法、医等学科,而哈佛学院仅设神学科。如果从事医、法工作还需到英国留学。……这个时期共建九所学院,均为私立学校,收费高昂,只有少数富家子弟才有资格入学。……显然不敷需要,而且这九所学院均集中在东部城市,更是难以适应西部和南部各州的发展。

——刘建芳《试论教育改革在美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伪满时期,五常县国民优吉小学)校长是个说了不算的中国人,副校长是个留着小胡、矮矮的、口气生硬的日本人。取消了国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每周就上日语、满语、算术、美术四门课程。日语课上,要求大家一律说日语,其中有专门的“建国精神”教育,主要就是灌输“日本亲善、共存共荣”思想……“朝会”上,全体师生要升伪满“国旗”,唱伪满“国歌”,面向东南日本东京皇宫方向给日本天皇敬礼……1935年5月2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为了报答其主子,访日归来后颁布了《回銮训民诏书》,要求国民必须与日本“一心一德”,每校一份。每周一都会有周会,校长会毕恭毕敬地把溥仪的诏书举过头顶捧出来,领着大家进行诵读。

——《殖民教育十四年 身心伤痛七十载》

(1)材料一中汉武帝时期学校教育为何“尊孔”?(2分)依据材料二,归纳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日本侵略者为强化在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而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2分)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2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压轴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

材料一 城邦即城市国家(city-state),通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乡村构成。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产生过不同形态的城邦。中国春秋以前的诸侯国也可以视为一种城邦形态。孟子说:“公侯皆方百里。”(《孟子·万章下》)这就是一个城邦的大小规模。

(1)比较中国古代城邦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完成以下表格。(4分)

 

春秋以前的中国

古代希腊的雅典

主权归属

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

 

官员的产生

 

抽签和选举

土地所有权

 

公民的私有土地

工商业状况

规模小,官府控制

 

材料二 长安和7—8世纪的主要城市首先是贵族和官府的城市,那里的国家政权权力将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置于其严格的控制之下,但开封(北宋东京)却提供了商业生活和消遣娱乐活动占突出地位的居民区的第一个例证。政权机构及其人员从这个时代起就与大部分是由平民组成的典型城市居民保持着直接接触,而经济发展高潮也突破了所有那些倾向于使城市保留其贵族特征的古老规则。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代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的变化。(2分)依据材料二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城市化最早起步和首先完成的国家。1851年人口普查表明,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法国的城市化始于19世纪初,由于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直到1931年法国城市人口才占到全国人口的51.2%。美国的城市化同样始于19世纪初,同样拖延了一个多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是:西部存在着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吸收了大量的人口。美国在1920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世纪以来促进西方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因素。(2分)与英国相比,为什么法国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2分)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3分)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气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摘编自潘岳《人类文明转型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8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