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荀子》中说:“齐国‘并国三十五’,晋国‘献公并国十七’,楚国‘庄王并国三十六,开地三千里’,秦国‘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之间战争频繁 B.分封制遭到了破坏 C.国家统一已成定局 D.西周统治范围扩展
|
2. 难度:简单 | |
“执行力”一词首次出现在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而引起人们对于政府“执行力”问题的研究、探讨。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较以前的分封制度相比,使政府的“执行力”大大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 A.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原则 B.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C.中央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D.“朝议”使政策失误有所减少
|
3. 难度:中等 | |
在谈到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假如皇帝与大臣发生矛盾,“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依据这一论述得出的结论是( ) A.废丞相降低了行政效率 B.皇帝加强了对百官的掌控 C.内阁没有任何政治权力 D.废丞相直接导致皇权削弱
|
4. 难度:中等 | |
军机处是个很特殊的“一不四无”政权机构。它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而直接附属于皇帝之手。它无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方,称“值庐”)、无定员、无长官、无属吏。军机处“一不四无”的特点( ) A.有利于加强皇权 B.不利于提高办公效率 C.有利于破格用人 D.不利于国家政治稳定
|
5. 难度:简单 | |
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曾经使中国引领世界文明达2000年之久,这其中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因素,这些合理因素包括( ) ①强化了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②统治者把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 ③服从意识有利于增强对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执行力 ④面对灾难中央政府有全国性的应急处理能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6. 难度:中等 | |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义务》中指出: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它的部分。罗马法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西塞罗观点评价古罗马法律,正确的是( ) A.习惯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 B.十二铜表法是统治者自觉维护公民利益的表现 C.由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维护国家整体的精神 D.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罗马法基本实现了国民平等
|
7. 难度:简单 | |
古希腊政治家摩斯提尼说:“现在的演说,都是群众想听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能让群众高兴就怎么说,全然不顾城邦的利益得失。”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希腊民主政治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 B.希腊民主政治是演说家鼓励的结果 C.希腊民主政治体现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D.希腊民主政治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
|
8. 难度:中等 | |
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在谈到近代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它(英国)留下的遗产是不可计量的,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英国对近代世界影响最大的政治遗产是( ) A.代议制民主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自由平等的观念 D.责任内阁制度
|
9. 难度:简单 | |
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有这样一段话:“所有的革命都只是一个结构的崩溃与一个新结构的来临。从这一含义出发,‘革命’一词就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用以上观点,阐述下列哪一事件最合适( ) A.英国的“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共和与君主制的斗争 D.德意志的统一
|
10. 难度:中等 | |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虽然它仅存在72天,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遗产。它所推崇的“公仆”思想,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公社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采取的最有力的措施是( ) A.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人民有权监督罢免公职人员 C.公职人员薪金与工人一致 D.建立起代表人民的司法机构
|
11. 难度:简单 | |
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民族出版业中,商务印书馆一家即独占半壁江山,其他众多出版社无法与其争锋,然而中华书局利用民国成立的政治机会,打出以“养成中华民国国民”为出版原则的旗号,快速崛起,并最终形成“商务”“中华”双雄对峙、共掀波澜的局面。中华书局的崛起说明( ) A.竞争策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爱国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D.辛亥革命为民族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
12. 难度:中等 | |
1966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标题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文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党支持广大革命群众的创造,支持革命群众广泛采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连这些大民主的形式。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群众都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他功劳多大,地位多高,资格多老,群众都可以批评。”文章中的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 A.空前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B.可广泛吸取群众意见与形成群众对干部的监督 C.群众民主意识被阴谋家利用从而导致国家动乱 D.使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成为国家的主人
|
13. 难度:中等 | |
《中国大趋势》的作者之一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所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段话表明丽丝·奈斯比特( )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称赞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认为中西方制度都适合了自己的国情
|
14. 难度:中等 |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封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封御诏写满了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等等这样的词儿。其实,洪秀全这封诏书,是在褒奖他的洋兄弟们。在这一年的春天,英法联军在海口、天津打击清军,洪秀全很高兴洋兄弟们终于出手帮自己灭清妖了。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太平天国与英国有共同的作战对象 B.太平天国与英国有共同的信仰 C.太平天国运动不具有反侵略的性质 D.太平天国对英国本质认识不清
|
15. 难度:简单 | |
1966年戴高乐在访苏期间,曾经由衷地对勃烈日涅夫表示,“有你们帮助我们抵抗美国的压力,我们很高兴”。但是他发现苏联领袖趾高气扬时,便话锋一转,“当然我们也很高兴有美国来帮助我们抵抗苏联的压力”。这说明戴高乐在外交上( ) A.既反对美国又反对苏联 B.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 C.摇摆于美苏两国之间 D.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
16. 难度:中等 | |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田中直毅在他的《超越反日的亚洲》一书中提出,日本要想领导亚洲,必须掌握“亚洲的召集能力”,即树立“地区感召力”。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感召力”仅仅依赖其“绝对优势的技术、资金以及军事等硬实力”,很难树立“国家的政治威信”,更谈不上确立“正义的政治威信”。缺乏正义的历史认识、充分的地区责任,而片面固守“重商主义”的利益原则,自然不会形成“地区召集能力”。这表明( ) A.日本已经具备了领导亚洲的经济、技术与军事实力 B.缺乏良好形象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障碍 C.田中直毅反对日本凭借经济实力谋求亚洲的领导权 D.固守“重商主义”是影响日本国际形象的主要原因
|
17. 难度:中等 | |
乾隆九年议复,允许每县召一总商,承充开采(铜矿),如矿山分散,允许每山召一商,“倘资本无多,听其伙充承办”。乾隆十一年有奏报称,“招商承开矿山,资本无多者,原准其纠合伙伴同充,……总期多得矿砂,以资鼓铸而尽地利”。这说明( ) A.清朝加强了对采矿业的控制 B.清代出现了股份制经营方式 C.采矿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清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18. 难度:困难 | |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
19. 难度:中等 | |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为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这说明海禁政策( )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阻断了中外经济交流 C.没产生任何影响 D.使沿海人民失去生计
|
2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甲午战争前后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出现图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C.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D.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21. 难度:中等 | |
美孚石油公司的创造人洛克菲勒说:“这个运动是整个近代经济管理制度的起源,它使全世界经营商业的办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个别经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洛克菲勒所说的“运动”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管理经验的长期积累 C.资本家获取利润的贪欲 D.防范经济危机的需要
|
2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虽然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整残了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但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以邻为壑的政策相比,其危害要小得多。面对经济危机,各国不再采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关系日趋地缓和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广泛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
23. 难度:中等 |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各地区都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区位优势,吸引有限资源,从而奠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理论上来说,资本在寻找投资地时考量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地的生产费用成本。而恰恰在劳动力成本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要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资本外移成为导致(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同样面临挑战 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C.资本外移不符合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 D.劳动力成本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
24. 难度:中等 | |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设立的专家组于2011年10月28日公布裁决报告说,欧盟反倾销税针对的对象是来自中国的皮鞋制品,其贸易惩罚措施针对一个国家,而不是企业个体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专家组还认为,欧盟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对中国制鞋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缺少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这也是世贸规则所不允许的。这表明( ) A.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B.世界贸易组织主要任务就是调解国际贸易纠纷 C.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 D.中国皮鞋进军欧盟市场的障碍已经完全消除
|
25. 难度:中等 | |
歌谣起源于社会生活,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实写照。如:“手中端碗汤,两眼泪汪汪;打没几颗米,尽是草和糠。亩产十万斤,饿得心发慌;假话哄死人,农民遭了殃。”这一歌谣反映了( ) A.解放前农民生活十分困苦 B.旧社会农民承受的剥削沉重 C.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不满 D.“文化大革命”影响农业生产
|
26. 难度:简单 | |
“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关税的法案……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仿效,到1932年4月就有76个以上的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各国的关税同盟迅速建立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C.世界经济秩序走向了混乱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
27.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地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 A.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C.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
28.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29. 难度:困难 | |
“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下列关于“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具有限制和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 B.两者的区别在于“民”是否是国家的基础 C.两者都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地位 D.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
3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从詹姆斯登上王位之时起,王权与自由这两种传统就进入到全面冲突的阶段。英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最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找依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通俗的说就是革新者自称是守传统派,守旧派则被看成是反传统主义。“光荣革命”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促使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 —一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一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评析材料中关于英国对“传统与现代化”的论述。(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