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湖北省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周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这里所说的“礼”主要指

A.礼仪                                 B.风俗

C.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D.贡赋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在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                  B.女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

C.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                    D.城邦政治的民主化特点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地方

官)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下列引自柳宗元《封建论》中的言论,能驳斥该观点的是:

①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②(秦)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③(汉)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④(唐)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院把持国家军事决策权              B.中央权力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C.通过分散相权扩大统治基础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解决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湘江评论》上曾说:“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相矛盾,而且毫无效力”。8年后,他又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造成毛泽东思想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进行                        B.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

C.国民党五次围剿                        D.共产国际的指导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毛泽东于1937年写的《矛盾论》中对俄国十月革命做出了如此评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看,材料中第二个“新纪元”是指:

A.革命结束了俄国封建专制统治

B.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

C.人类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D.世界局势发展由战争走向和平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重大事件”应该是:

A.苏德战争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               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观察下图《1927—1937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判断,1934年党员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国民党发达政变,大肆屠杀党员

B.日本侵占东北,中共撤出东三省

C.党内左倾错误,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D.共产国际解散,中共失去外援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831年,22岁的达尔文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了“贝格尔”号,随船进行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达尔文的行动是文艺复兴关注“人”的直接产物

B.“贝格尔”号所走的路线与麦哲伦环球航行相同

C.“贝格尔”号以内燃机为驱动进行远洋航行

D.自然选择构成了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础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说:“我们可以把20世纪看成对现代社会结构弊病的反思以及对其价值系统的怀疑。”下列事件属于“反思和怀疑”的有

①俄国十月革命       ②罗斯福新政

③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④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在上海世博会的意大利馆内展出了著名画家米开朗琪罗的两幅杰作《水果篮》和《捧果篮的男孩》,这位画家曾宣称“画一个苹果和画一位圣母具有同等的价值”。这些画与传统绘画的本质区别在于

A.不再是以宗教人物作为题材

B.体现生命的真实而非神

C.反映资产阶级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D.借以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孟德斯鸠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一致的是

A.“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现代与传统》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些岭南人,成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在鸦片战争结束半个世纪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一颗颗启明星在岭南的地平线上接连升起。”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岭南地区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教育文化事业的突飞猛进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早                  D.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任。 ……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背景可能是

A.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

B.美国国内亲共势力强大

C.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D.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20分)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重大政治制度、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

材料二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2)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材料三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l,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四 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6分)

(4)运用材料四的方法,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6分)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宝山县筑路时,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只能拖延多日,并“议定纡绕兜开”。……还有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破坏风水,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联合乡民阻挠筑路,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

材料二 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日苏嘉,日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 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

(1)材料二所持铁路观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6分)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

内阁学士张家骧(光绪帝的师傅)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注:清廷官营企业)海运收入。

——摘编自姜鸣《起草修建铁路的幕后人物》

(2)材料三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6分)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8分)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5月27日,威尔逊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说中就宣称:“世界有摆脱构成侵略的起源和不尊重各民族与国家权利的一切扰乱和平因素的权利”。

——戴维·安德森《伍德罗·威尔逊》

(1)根据材料一,试举两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影响世界的重大战事证明此观点。(4分)

材料二  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普鲁士的狭隘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墨索里尼认为,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去,我就不得不在一周中从埃塞俄比亚撤退。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和意大利侵略采取行动的共同原因。(4分)

材料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基里·艾里依认为:“……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的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由于两大对立阵营间可能爆发战争的唯一形式是核战争,而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在一场核战争中毁灭自身及其盟国,因此‘恐怖的平衡’就变成‘长期的和平’”。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为“长期的和平”所作出的积极努力。(4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