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甘肃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以下各项是对“人类诸种族的混合”“物种从分离到混合”“资本的世界性流动”“东西文明的交汇”这些主题的概括,其中最准确的应该是

A.资本主义化       B.现代化           C.全球化           D.殖民化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上述规定体现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买卖双方关系紧张                      D.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A.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B.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在古代中国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的农业生产恢复指什么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C.重建小农经济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二战期间,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 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①批准而能采取行动, 而你不必为②所困扰。而另一方面, 我从不为③所困扰, 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它的支持。”题中的①②③对应正确的应当是

A.①国会②内阁③议会                    B.①最高法院②参议院③下议院

C.①内阁②国会③下议院                  D.①国会②最高法院③内阁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材料中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99 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C.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D.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北约的建立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在对世界观的认识上,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其它三句明显不同。这一句是

A.“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B.“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C.“吾性之理,本之于天,具之于心”

D.“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权利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冶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冶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冶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冶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冶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③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8分)农耕文明有其封闭性,这种状态下的人们缺乏进取心,较难接受新生事物和新观念。而工业文明的发展则相反,人们勇于创新,注重效率和科学技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 18世纪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英国的工业文明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引领着世界的发展”?(8分) 

(3)当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英国工业文明时,中国“不是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6分)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8分)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卡维林……认为农奴制“使整个国家陷入不正常状态,并使国民经济中产生危害国家机体的人为现象,……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以后,它就会把整个国家毁灭。”他主张农民应从农奴制下获得解放并得到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但要考虑地主对土地的权利,由农民给予补偿,赎买手续应由政府拟定。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当今已陷入沼泽,若国家仍维持封建之四分五裂,危险之至。所谓人穷则求助天,今则无处可求。外部威胁,迫在眉睫,无应对之方。于是乎,托福于万世一系的皇室,以成为日本统一之基石。……依据人文之发展,大义名分之声起。虽甚为微弱,然兹有国难,无论如何,必须统一国家。以此之力,同担国难,除此之外,别无它途.此一精神猛然而起,就产生了攘夷党、勤王党。勤王党、攘夷党结为一体,产生了……运动。

——大隈重信《明治宪政经济史论》

材料三泰西议院之法……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即孟子所称“庶人在官”者,英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泰西各国靡然向风,民气日舒,君威亦日振。……即敌国外患纷至沓来,力竭势孤,其能支柱,而人心不死,国步难移,积土成山,积流成海,能胜而不能败,能败而不能亡。

——陈炽《庸书》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卡维林的主要观点。(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大隈重信所说“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3)据材料三概括陈炽对西方“议院之法”的看法,并据此指出他属于哪一政治派别。(3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人思想对三国产生的共同影响。(2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