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福建晋江季延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试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下列最能说明“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变法时的史实是  (  )

A.奖励军功                             B.“燔诗书”,明法令

C.推行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曰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材料评论的是梭伦改革措施中的  (  )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此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

①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④使所有雅典人都能够参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宣称“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法国大革命初期,各地人民组织自治政府,政权也落入国民会议手中。以上史实体现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议会制度                             D.社会契约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说:“世人在被问及法国大革命的最好象征时,往往会把《人权宣言》放在首位。”这主要是因为它  (     )

A.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

C.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天赋人权”

D.克服了《独立宣言》的时代局限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这主要是因为《人权宣言》   (    )

A.超越了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

B.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C.成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D.对民主思想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内容的是    (   )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个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电视剧《东方》中毛泽东在起草1954年宪法时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革命性、民主性”最主要体现在    (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由此判断l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     )

A.海外贸易                             B.和平环境

C.地理位置                             D.宪政制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这一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在宗教领域实现了人人平等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杰斐逊和杰克逊两位总统为美国早期民主改革贡献很大,他们当时的着眼点是(  )

A.成年白人男子的民主权利                B.建立分权制衡的政府

C.黑人奴隶的人身自由问题                D.黑人种族歧视的消除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者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这充分体现了宪法强调的  (    )

A.民主共和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联邦制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2011年3月23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后,一些美国国会议员纷纷对奥巴马的举动表示强烈质疑,称其在未经国会批准的情况下就把美国卷入军事行动,已涉嫌违宪。材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中所规定的(    )

A. 联邦制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共和原则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法国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从根本上说明“它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是    (    )

A.社会等级对立严重,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B.启蒙思想的传播,促使法国人民反抗意识加强

C.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英美革命的鼓舞,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789年8月,制宪议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此规定的实质意义在于 (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实现

B.承认了私有财产的不平等

C.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D.标志了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875年,国民议会仅以一票之多通过了总统选举方式的宪法条文:“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这说明(     )

①君主派势力较为强大      ②议会中各派分歧较大

③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共和制   ④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严复在其著作《法意》中说:“庶建(democracy,又译作‘民主’)乃真民主,以通国全体之民,操其无上主权者也。”这反映了严复实际上主张   (    )

A.君民共主                             B.天赋人权

C.主权在民                             D.依法治国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陛下)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一事件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    )

A.使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运动

B.宣传了民权平等思想

C.直接促使变法的开展

D.扩大了康有为的社会影响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    )

A.主张民主共和                         B.学习西方

C.主张君主立宪                          D.救亡图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曰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为了应对国内外危机,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0年清政府设立了“资政院”。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清政府已决心进行彻底革新

B.清政府逆人民意愿而强化专制

C.近代政治民主化已影响中国

D.清政府决心实行君主立宪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最早在法律上赋予了中国人公民地位的文件是(    )

A.《应诏统筹全局折》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12年《申报》载、:“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共和的意识淡薄

C.对共和政体的肯定                      D.对共和政体的否定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说:“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     )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化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铄、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派势单力孤

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D.民族危机曰益加深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03年,《大公报》发文称:“……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李鸿章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之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使李鸿章感到惭愧的“废制之事”是指    (   )

A.改革军事                             B.改官制,裁冗员

C.设议院                               D.设立铁路矿务局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严复说:“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材料表明(    )

A.严复主张让人民各自获利                B.主张让人们自治

C.崇尚自由,主张自由为体                D.主张兴民权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B.维新派缺少自己的武装力量

C.康有为缺乏变法的必要资金

D.变法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6分)

(2) 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们现在不得不改变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接连不断的伤天害理和强取豪夺的历史,这些暴行的唯一目标,就是想在这些州建立专制的暴政。

----——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这份宣言《人权宣言》阐明了关于自由、财产和安全的基本原则,——就人们的权利而论,人人生而平等、自由,且始终如此。法律是公众的意志的表达。最后一个条款表明,资产阶级并没有失去对革命方向的控制:“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在有明显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确定和先前规定的损失赔偿是公正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应当被剥夺这种权利。”这份宣言是革命的基本要旨,用一个法国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它相当于旧制度的死亡书。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对北美独立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份宣言体现的革命的基本要旨有哪些?旧制度是指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一、二,美、法革命在指导思想方面有什么共同点?(3分)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全集》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三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12分)

(2)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什么局限?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5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8分)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我们要谈的是第二次政治选择,……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当做推行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当时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西方的民主政治是最先进的政治,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当时的中国是二十二个独立的省,他们各自为政,要让他们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那只能采取一省一票的方式,形成一个共和国,一个联邦国家,所以中国当时就走上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当时的中国一下子涌出了三百多个政党,无穷无尽的党争,而各党都各自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在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下来进行议会的争夺,最后导致了矛盾冲突不可调和,……多元民主政治就失败了。

——摘自萧功秦《民国初年议会党争民主政治失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后政治精英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当作中国现代化载体的原因,说明材料中“第二次政治选择”的含义。(7分)

(2)指出当时“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表现,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辛亥革命后的民主政治实验。(8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