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辽宁省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做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

C.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主权在民”相吻合

D.儒家“民本”思想绝无现代民主思想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B.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从宋代话本到元杂剧再到明清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哪一特点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需求   D.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宋代,对刻印无价值的书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这表明宋代

①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②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术

③刻书风行一时                      ④毕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面是一部医学著作的部分目录,与此著作同时代的科技成就还有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九章算术》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现代京剧的伴奏已在传统的锣鼓丝弦中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中国传统乐器有些本来就是外来的,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②中西结合的改变,使得京剧不再姓“京”了

③历史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旧中有新”也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④外来元素的加入必然破坏本土文化

A.①②             B.③               C.②④             D.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其主要原因是

A.山多地少自然环境的制约                B.城市国家开始逐渐地形成

C.海外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                D.城邦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A.上帝             B.罗马教皇          C.马丁·路德        D.贵族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了审查,《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怀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物可能是

A.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改革家              D.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现在《美国遗产词典》将“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鉴定、描述、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伽利略的方法。对该学者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我们今天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仍然超越不了伽利略

B.伽利略的贡献在于开创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自从有了伽利略,人类才开始进行科学研究

D.伽利略已经给“科学”下了精确的定义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687年,牛顿出版了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③新兴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        ④法国启蒙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蒸汽机和发电机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在动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它们都

A.是科学理论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产物         B.立刻引起了世界交通领域的一场革命

C.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                  D.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由美国人出版的《纸——进步的带头人》一书写道:“从公元二世纪初中国发明造纸术后,这秘密保守了很长时间,然后像蜗牛似地传播到东亚、巴格达、开罗、摩洛哥,历时1000年,再经过400年传遍欧洲,直到1694年才传入美国。”由此判断促进其传播的有利因素有

①丝绸之路的开通              ②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欧·亨利(1862——1910年)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这种写法称为“欧·亨利笔法”。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现代派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以下绘画作品属于现代派绘画的是

A.《拾穗者》/米勒                        B.《阳台》/莫奈

C.《咖啡壶边的妇女》/塞尚                D.《格尔尼卡》/毕加索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这些思想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

C.救亡图存                             D.反对专制统治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决定选幼童赴美留学。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A.派遣留学生向西方学习只是个人行为

B.清政府依然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

C.清政府认识到人权问题的严重性

D.清政府依然具有极强的落后意识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在其规条中规定:“五经四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万古而常新,又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离,学者果能切实敦行,国家何患无人才,何患不治平”这从根本上说明

A.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性                  B.清政府坚持“中体西用”

C.维新派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D.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冲击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效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纸杂志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唱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7年          B.1924年           C.1920年           D.1915年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原理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④采取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下列属于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的有

①其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②都是对过去“左”的错误思想的批判的基础上的形成的

③都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在实践中都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特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文革”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过程           B.文艺的繁荣不会持久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传教士所谈的这种美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官吏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之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其他任何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生命财产的主宰,他一个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其中应受遣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学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

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的君主来说,与绅士阶层一起商议国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重大机遇》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请指出其相同的用意是什么?(4分)

(2)请从18世纪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3)孟德斯鸠、伏尔泰都没有到过中国,他们通过传闻、译著了解了中国。你认为他们哪一人的观点更接近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状况?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24分)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认为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6分)

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6分)

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6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