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③
|
2. 难度:中等 | |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
4. 难度:困难 | |
16世纪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利
|
5.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图片,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或教士都重要。它反映的最主要信息是: A.教会内部分裂,出现附属于王权的新教会 B.新教否定上帝的存在 C.蔑视教皇和天主教会,《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D.新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
6. 难度:中等 | |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要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
7. 难度:中等 | |
“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22年一样英勇作战……总之战争是失败了。”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俄国的发展受到农奴制的阻碍 B.俄国没有开展工业革命 C.俄国孤军难以对抗强敌的联合 D.没有获得海军的保障
|
8.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 ②废除封建制度 ③实施“大陆政策” 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9. 难度:简单 | |
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
10. 难度:中等 |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依据上述观点,他实际上是主张: A.废除君主制 B.维护君主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
11. 难度:中等 | |
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 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
12. 难度:中等 |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相同措施有: ①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②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③创办各种专业学校 ④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
13. 难度:中等 | |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 “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
14. 难度:中等 | |
19世纪中叶,日本出现了新兴地主,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B.日本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C.日本封建社会日益解体 D.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
15. 难度:中等 | |
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这最能说明 A.日本实行义务兵役制 B.日本实行募兵制 C.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陶军队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
16. 难度:中等 | |
在1876年世博会上,日本馆大于中国馆,且展品较为丰富,但日本仍从世博会上定购了大量机器产品,其直接目的是 A.满足本国封建统治者的生活需要 B.适应明治维新后工业革命的进行 C.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D.发展军事工业,加快对外扩张步伐
|
17. 难度:简单 | |
对《大日本帝国宪法》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②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三权分立,议会、内阁和法院独立行使权力 ④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8.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戊戌变法期间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
19. 难度:简单 | |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
20. 难度:中等 | |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 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 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
|
2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远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西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涵》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有何异同?(6分) ⑵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郑观应的观点是针对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生的什么大事件而提出的?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⑶材料三和材料二比较,在政治主张上有何发展?请分析其的原因。(6分)
|
2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 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带来怎样的社会结果?(2分)为什么会出现“民勇于公战”的局面?(2分) (3)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迫起兵自卫,兵败被杀。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4分)
|